关于南京市的总部经济几点思考

关于南京市的总部经济几点思考

2012-03-18

4月27日2007中国南京-河西新城国际商务周开幕式暨南京首届总部经济论坛在金陵江滨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开幕式中,市领导、众多专家学者和项目客商出席,领导嘉宾致辞、江苏保险培训基地揭牌、宣布了“2007中国南京-河西新城国际商务周”开幕。同时在南京首届总部经济论坛过程中省市相关领导,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李佐军博士等专家以及知名企业代表到场,就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模式、前景、规划和河西新城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和现实途径等议题展开探讨。举办总部经济论坛,集聚各路领导、专家、学者与实践者的思路、经验,必将对南京的总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下为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南京市建邺区有关部门邀请我来参加“2007中国·南京首届总部经济论坛”。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就我们最近几年,应该说十年来,对于总部经济研究的一些思考,给大家进行一些汇报。今天我讲的内容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关于总部经济的基本理论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二个展望我国的总部经济的发展;第三个关于南京的总部经济提几点思考。  

第一、介绍一下总部经济的基本理论。因为我们今天在座的对总部经济还只是一般的听说,没有太多的时间研究它。我们出了一本专著,2004年的时候,我们对里面的一些核心思想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可以简单的记为1、2、3、4个“5”,“1”是背景,“2”是二种需求,“3”是三赢模型,4个“5”是会得到5种收益。政府为了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得到5种收益,作出一个区域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5个方面的条件,下面谈第一个问题。“1”个背景,就是我们在什么背景下来观察思考和研究总部经济的现象,得出这个经济学的理论。这个背景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化”来概括,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经济社会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最集中的概括为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我们越来越多的要素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是原有的计划安排,城市化的推进可以使我们看到人员要素的流动,国际化使得我们思考问题要与国际接轨,信息化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各种要素的流动,呈现出下面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很多的要素,特别是高端的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还有从国内流向国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一些问题。下面是“2”—两种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当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这个需求首先是第一个,在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和整体环境所限,使企业发展越来越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我说总部经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有10年时间,为什么说是10年?就是因为在1996年,我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是一个企业家对我提出这个问题。这个城市在陕西南面的小城市,企业很大,在陕西举足轻重,这是唯一一家没有被宝洁兼并的一家日用化工企业。这个老总非常认真的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企业在这个地域条件下,已经没有办法去取得我应有的人才,集体经济我可以调档案,这些人考虑档案都会到这里工作。这些年不行了。人才对我这个企业非常感兴趣,但是到这里来工作没有兴趣。我这个企业该怎么办?怎么发展?我想把总部搬到北京、上海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上有一套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什么模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上怎么解决?但是我查遍了经济学的专著,没有哪一个学者来解决这么一个在我们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特殊问题,这是第一个需求。  

第二个需求,就是我们中心城市的城区的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很合理的生产布局现在不合理了,制造业空心化不是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企业选择成本的一个必然选择。北京在原来的制造业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直接的矛盾就是与首都定位的矛盾,大量的制造业外迁,城区的制造业怎么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研究,特别是在2002年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2002年北京的制造业已经下滑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2002年第一个季度,北京的工业增长只有4.1%,我们都知道工业作为一个一般的城市应该是在15%—20%,但是北京的工业增长只有4.1%,西藏是4.0%,第二个季度是6.0%,第三个季度是9.0%,西藏是9.1%,整个一年和西藏一起排列在倒数第一第二。这个时候,政府提出一个战略,叫振兴北京的制造业,这个战略提出以后,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很疑惑,北京这个城市能不能发展制造业,怎么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一个课题,经过研究以后发现,作为北京这种城市,做制造业至少面临五大劣势:土地、水资源、人工、环境和产业配套的劣势。这些劣势决定了北京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制造业肯定没有出路,但是北京有很丰富的人才、信息、市场这些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把北京的制造业的发展出路,以及这个企业家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当时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我们对北京朝阳区的CBD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看到在CBD的企业非常特殊,很多的高楼大厦的企业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完整的,它的功能作为制造业企业来讲是不完整的。有些企业看起来名称像制造业,但是它没有在大楼里面做任何制造,它做的是研发、设计、公关、品牌管理等等。这些功能我们认为就像我们到企业里面参观,一些标准企业,我们进入到前面的工厂大门,里面就是大楼,这个大楼是总部大楼,他们的研发、设计、销售财务都在这个大楼里面,大楼的后面一般是车间,这是非常标准的布局,但是CBD里面就没有这样。  

我们在思考,如果一个企业把总部搬到了CBD有偶然性,那么很多企业聚集在CBD里面,就有他的规律。如果一个企业把总部移在这儿对当地的经济影响不大,反过来,很多企业总部聚集在这儿,对这个区域的经济就会产生影响。我们就会比较,在这样的总部的形态和我们传统的制造业的聚集形态上完全不一样。制造业形态上消耗的是资源,使用的是蓝领工人,需要的是各种基础设施。产出的是一种有型的产品,企业之间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配套,看上去也是一个工厂接一个工厂这种形态。反过来,在商务区、CBD里面是成片的写字楼,就业是高级白领,企业之间是一种服务配套,而这样的经济形态,我们经济学上还没有专门的去研究它,或者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区别于我们一般的产业聚集区。所以,在这个环境下,我们试图找一个出路,希望把几年以前这个老总的需求和北京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这两个需求结合起来,用一个概念统一起来,来解释他内在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很痛苦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总部经济。这在经济学上是不曾有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某一个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这个区域进行集聚,将它的生产制造基地或者是服务的分支机构布局在其他的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或者成本优势、或者交通、市场优势等等,这样就形成一个在空间上的企业的功能链和价值链与资源相对应的空间组合关系。我们把这种经济叫做总部经济,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总部经济从经济学上进行了一个概括。接着以后,我们就对它进行解释,现在很多媒体不负责任,动不动就是一个经济,今天早上看到我们的晚报,说门票涨价了就是门票经济,眼球经济等五花八门的经济。总部经济是不是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在经济学上做出解释,这个解释我正在做一个模型,但是现在我只能用语言来描述。这个模型有三个条件。1、信息网络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现在有条件,实现总部和生产制造功能的空间分离。我们说为什么总部经济现在提出来?就是因为近十几年、二十年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条件,实现了空间分离。这种空间分离由于技术条件的改变,使他的成本非常低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我认为企业的发展和资源可以分成两个层,一个层次的资源是战略资源,比如说高级的研发人才、营销人才、战略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是非常稀缺的,还有信息、技术等等。反过来,土地、设备、能源、材料这些资源也很重要。但是他应该是物化劳动中的一种必需的常规资源。规模越大的企业、战略资源越是第一位,更加重要。第三个条件,对于我们中国特别是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国家或者地区,他取得成本差异也很大,甚至于在我们的城市和郊区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在某一些地区战略资源非常密集,在我们城市里面有很多人宁愿在城市里面学非所用改专业,都不愿意离开城市,到小城市里工作,这是人之长情。但是,在这些城市,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各种要素价格非常高。反过来,在这种环境下很不均衡,没有实现城市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的思维上就需要有一些突破,所以总部经济我觉得从思维模式上和传统上的思维有所改变。传统的思维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称水量和它的短板直接相关。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欠发达的郊区都在千方百计的补充短板。一个城市的长板是你的人才、信息、研发金融;你的短板是你的制造。所以我们的土地、价格优惠千方百计的补短板。反过来在欠发达地区,我们的优势是土地、劳动力和生态环境,但是我们的短板是人才,是技术和信息。我们也千方百计的补,高薪挖人,承诺给人家别墅、汽车等等,几十万的年薪挖人,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你怎么补都补不过对方。总部经济一个新的思维,就是各自扔掉自己的短板,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做一个更大的木桶,在这个木桶里是我们双方用各自的长板做成的。这种合作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下区域和区域、省市和省市的合作,完全是功能的分工。我们的制造放在一个城市,我派一个技术厂长就完全解决问题了,这样的设计、研发,完全通电子邮件就可实现瞬间对接。这种思路,应该说是我们传统区域合作思路里面所不能解除的问题。所以总部经济所倡导的,是把两个区域的优势互补起来,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利用我们的人才信息、战略的丰富来吸引总部。而欠发达的中小城市要利用我们的土地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优势来吸引生产制造,这样才是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很多企业这么做了,而且发展很好。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蓝星清洗(音)这个企业,这个企业从1986年开始创业,到1996年时资产已经从一万元增长到五个亿的规模。2003年,李鹏总理到兰州视察,总经理给总理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把总部提到北京,用3年的运作,1996年进行迁都。这些年过去资产变成了200亿。他的发展不但对北京做出了贡献,而且带动了他的生产基地。企业得到了很大的扩张。这是我的三赢模型。三赢发展,就是企业发展、中心城市发展带动他所在的制造区域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冯句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