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新媒体环境下的党群沟通

吕品:新媒体环境下的党群沟通

当前,包括博客、微博、播客、维客、搜索引擎、网站、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移动多媒体、掌上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载体。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这说明,新媒体正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已成为传统党群沟通渠道之外的常规而重要的渠道。 

新媒体对党群沟通带来的积极影响 

总体看,新媒体为党群沟通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手段,改善了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沟通效能,降低了执政成本。而且,新媒体下的党群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组织层级的控制,避免了传统沟通方式较为刻板单一、信息传递周期较长、信息传递可能出现失真等问题,对于改善党群沟通,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新媒体环境确保了党群沟通更加直接、平等。决策层作为新媒体的直接使用者,可以越过庞大的组织结构,采用直接获取基层社会信息的方式和管道,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丢失、扭曲或者失真。当然,这不能完全避免虚假信息,但至少可以使决策者直接而不是间接地了解一部分通过正式渠道难以听取的真话。普通民众只要有能力、有条件使用新媒体,就可以克服因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心理隔阂,摆脱群体规范和利益的限制,畅所欲言,为决策者决策提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沟通者之间隐去了因权力、地位等所带来的重重障碍,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协商和对话来进行充分的利益表达、利益博弈,使信息沟通得到切实畅通。 

新媒体环境确保了党群沟通中的民意更加完备。过去,党群沟通是信息层层传递、分级整合。这样做的一个不利后果,是一些局部或个人的正当利益可能会被忽略,从而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所收集的信息缺少完备性。目前,人们的经济文化利益诉求日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与组织化的利益集团加强沟通的同时,积极与作为分散个体的普通民众进行沟通。更何况随着公众政治参与意识愈来愈强,广大民众更愿意直接参与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过程中去。新媒体的草根性、便捷性、廉价性,正好满足每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因此,与传统党群沟通渠道相比,新媒体既可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又提高了个体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程度。 

新媒体环境确保了党群沟通更加实时、互动。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平台,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递,超时空传播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群众与政党、政府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会得到很大改善。另外,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传统的党群沟通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在多数情况下,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分离的,信息反馈慢,彼此之间的互动少。但是,新媒体为传播双方提供了多样的自由表达平台,大家可以随时就各种问题进行自由而充分的讨论,表达意见和建议,使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拥有了无阻隔的互动形式。 

新媒体对党群沟通带来的挑战 

虽然新媒体有上述种种好处,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再加上部分使用者对其认识和使用不够科学、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和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等原因,新媒体环境下的党群沟通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在新媒体环境里,领导干部同时扮演着三重角色:一是新媒体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二是新媒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三是新媒体关注和监督的对象。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于领导干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不具有与新媒体相适应的意识和能力。一种主要表现是部分领导的新媒体意识与群众期望有差距。比如,一些领导对新媒体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对信息控制权丧失而有抵触心理,不能积极利用新媒体沟通民意,但公众把新媒体作为实现知情权的重要手段,作为利益表达和诉求的一种有效工具。再比如,一些领导侧重于新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功能,而不对沟通中群众所表达的诉求作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但群众则希望通过新媒体有效地参与民主决策和监督。另一种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新媒体沟通能力明显不足,没有掌握新媒体沟通的规律和特点,缺乏沟通艺术,导致沟通效果不佳。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