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未来(3)

朱旭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未来(3)

后人这样评价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当然是绝顶聪明的人,绝对是能称为大学者、大政治家的人,但孔子却说自己一辈子都没著作过任何东西。《论语》,其实也只是他平时讲的语录,是他的学生子贡做领头人,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孔子认为他不需要做什么东西,只要把古代的经典恢复就好了,叫“信而好古”。如果要形容一个地方非常仁爱、乐于助人,对人很热情,我们会用“古道热肠”;如果一个地方世风日下,道德败坏,我们常常会说“人心不古”,就是说人心不像古代人那样了,道德失去了,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只有你明白“古”,才会明白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就像古希腊、罗马的时候,那是西方世界人文主义和艺术文化达到最顶峰时代的辉煌的历史阶段。后来一个黑暗的中世纪开始了,人性受到了摧残,整个世界开始走向没落。后来13-15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来了个人文主义的高潮,这个高潮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为什么叫文艺复兴呢?其实就是提倡回到古代希腊、罗马辉煌的时候去。在我国唐代中期有一个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提出的,他们提倡要像古人那样写文章。其实,不管是古代、现代,中国、外国,只要是好的就照做,不好的就摒弃。只要是好的,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好东西,我们都要坚持。而这样的东西,我们失落得很多。

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费孝通写的一本书叫《文化的生与死》,里面提到“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觉”这两个概念。现在,很多中国人没有文化的自觉,因此就没有文化的自信,所以,费老非常希望大家通过对文化的自觉,对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而这些反应提出了非常迫切的哲学命题——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活着?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它的本质是什么?它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这本书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它关系到中国的老百姓,也提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文化的观点。

对于学术腐败泛滥的知识分子群,我个人认为他们不少人学问虽高,但并没有文化。有时我跟山村里的农民聊天,他们很真诚、很纯朴、很热情,而且他对人生很有想法,虽然他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我觉得他们很有文化,这就是我心里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不是来讲学的,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人,来跟大家交流我们怎么做中国人,其精髓是文化。在《文化的生与死》这本书里提到,有一群土著人,像美国印第安人一样,正在慢慢消亡,但是人没有死掉,人都活着。当文化被冲击、消亡的时候,人也就没有活下去的意志了,也就没有文化了,这个群这个族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灵魂的民族,只是乌合之众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汉族算是一个;当家作主的,到了唐朝很多都是胡人,到了唐太宗那代,很多都是少数民族人;到了宋代都是正宗的汉人;到了元代又变成蒙古人;明代稍微恢复了;清代马上又是满族人。所以,汉人作为主流的种族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没能作主。但是,中华民族一直有,从来没断过,这是因为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断过,不仅没断过,汉文化还吸纳大量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成中华文化。余秋雨写过《广场的背影》,里面谈到了乾隆皇帝和康熙皇帝对中华文化、儒家文化的痴迷、热忱、崇拜,这种态度吸引了中国的士大夫,所以他们的朝代非常顺利地替换了明朝,没有受到强大的抵抗。所以,只要重视文化,民族就会好。康、乾时代可以说是清代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文化发挥得最好的时代。莫砺锋教授在《百家论坛》里讲了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身份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的根本理由。”如果毁灭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结果就必然毁灭这个民族。正如大家常说的“亡国先亡史”,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它就已经亡国了。现在大家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这个词非常庸俗化地、简单化地理解成“爱我们现在的政权”。当然,政权是要爱的,这样国家才会稳定,才会兴盛发展,但更需要的是爱民族的文化,爱我们的遗传基因,爱我们的老祖宗。因此,余秋雨的要求是要学习、要继承、要发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