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顶层设计绝非“改革计划书”

辛鸣:顶层设计绝非“改革计划书”

摘要 改革的实践特征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不是搞“改革计划书”,用“计划”的思维搞改革是结不出“市场”果实的。顶层设计着力点是构建科学改革观,要着眼于回答事关改革再出发的一些根本性大问题。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 中国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 顶层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对中国改革最形象的描述,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通过“摸石头”跨过了一条又一条的改革大河;近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对改革又有了一种新的期待与呼唤:“顶层设计”。应该说,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表明中国社会对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更加深化,但如果片面理解顶层设计的意蕴,并据此而简单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对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是很不利的。

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的实践特征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不是会议室里的夸夸其谈,高谈阔论完了就算大功告成;改革也不是秀才在做文章,自圆其说、辞藻华丽就算功德圆满。改革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革是真真切切的行动,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未必做得到。要想让改革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设计变为现实,脚踏实地,从“摸石头”开始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且改革实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推倒重来,错了不能不交学费。改革中的任一举措、任一行为都会造成既定的事实,并且影响后来的改革。如果改革起始的方式方法不对,路径依赖的惯性甚至还会将改革锁定在错误的轨道上。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改革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既没有现成的蓝本,也没有确定的图景,甚至连其本质也都处在不断地被发现的过程中,这是中国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干全新的事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探索,探索就得继续“摸石头”。我们不否认经验的积累,不否认认识的深化,但自以为已经达到对改革道路的全部认识,对改革实践的全面把握,实在是一种狂妄加无知的“理性自负”。三十余年的改革历程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改革者来说可能已经是不短的时间了,但对于改革本身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在这一点上,伟人总是所见略同,毛泽东当年讲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这与“摸着石头过河”可谓异曲同工、珠联璧合。

因此,对于中国改革来说,“摸着石头过河”不是盲目而是稳健,不是无奈恰是自觉。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来的,未来中国的改革依然要靠“摸着石头”奋起前行。

把改革的实践探索简练地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确实很形象,也很传神,但也容易让一些人“望文生义”,偷偷地塞进自己的一些“私货”。改革不可能是完美的,改革不可避免会犯错误,会有失误,这并不可怕,错了改正过来就可以了,但是不能为了自私的蝇头小利而故意去犯错误,故意去交学费。我们有一些“改革者”发现一些不规范的改革行为、改革举措能为他们获得超额利益,就开始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在“同一块石头”上不断地绊倒,还故作无辜状地用“摸着石头过河怎么可能不呛水”或者“只顾上摸石头忘记看路了”等等说法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对此,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不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