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顶层设计绝非“改革计划书”(2)

辛鸣:顶层设计绝非“改革计划书”(2)

顶层设计不是搞“改革计划书”

改革从不忽视理论指导的重要,更不否定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的必要性。改革需要设计,改革也可以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但是,顶层设计不是成立一个什么权威部门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发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这样的行为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的思维是要犯大错误的。尤其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下来就是从外国人那里照搬过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与中国火热鲜活的改革实际相差千万里,还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引到歧路上。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方案设计”。 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看到在鲜活的实践面前,任何“计划”都是苍白无力的,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场中各怀心事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磨合而各得其所。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与膜拜实在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第二,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有的同志讲,我们现在的改革之所以好像人人都不满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好制度”,只要设计出“完美制度”改革便可一劳永逸。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制度研究告诉我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往往是一句空话,甚至是谎话。任何制度都有其偏好群体和优势策略,这是由“制度非中性原则”决定的,从来没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制度存在。以乌龟和兔子比赛为例,如果比赛规则是游水,乌龟肯定赢,兔子都未见得敢下水;但是如果比赛长跑,冠军肯定是兔子。那么,当我们自负地想居高临下设计制度的时候,谁能说是长跑的制度更完美还是游水的制度更公正?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面对制度的选择从来不可能自以为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因此,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制度,像中国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小岗村的田野里长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鼓捣出来的;从南海边上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的特区深圳,也是自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是对会议室里所谓规划的照猫画虎。

顶层设计的着力点是构建科学改革观

顶层设计,不设计方案设计什么?构建科学的改革观。现在改革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表面上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其实根源是我们在事关改革方向性的一些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楚或者犯了糊涂。科学改革观就是要对改革价值、改革立场、改革方法等等这些“顶天”的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比如,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为目的,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这是科学的改革价值观;又比如,改革不能由少数人把持,或者只有少数的“能人”与“精英”参与到其中,必须让人民改革,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是也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科学的改革主体观;再比如,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对改革前所作所为的改革,同样意味着对改革本身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识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规范、不科学、不妥当,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好机会,这是科学的改革方法论;还比如,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必须变”,还意味着“不能变”,在一定意义上,改革中的不变比改变更重要,这是科学的改革辩证法,等等。有了科学改革观,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共识、改革的方略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顶天立地,中国改革还有什么坚不可攻克,还有什么命不能被革,还有什么雷区不可被跨越?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