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饱”的悲剧
56个孩子所提交的健康食谱将可能纳入已在美国运行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美国“全国校园午餐计划”,以推动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吃上更健康的校园午餐。
美国农业部食品营养局公共事务处的里根·霍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这项于1946年由美国国会发起的计划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后,其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该计划在推广之初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经济萧条时期儿童营养不良的悲剧重演”,允许政府在困难时期动用财政资金向农民收购未卖出的粮食,并为每顿校园午餐设定了最低营养标准。
如今,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全国校园午餐计划”依然承担着社会保障性功能。比如,所在家庭收入低于联邦政府所规定的贫困线的130%,学生将能享受免费午餐;如果所在家庭收入不高于贫困线的185%,学生则能以优惠价享受午餐。
不过,随着吃饱问题不再是难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校园午餐计划的最大挑战变成如何不让学生吃得“过饱”:食物中的脂肪和热量超标。
“过饱”已给美国造成的后果是:自1980年以来,美国儿童体重超标的人数增加了一倍,而超重的青少年人数则增加了两倍。
罗伯特·波斯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美国很少有学校自己生产食品,大多数是工厂来做。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就任总统后,为减少财政赤字,将“全国校园午餐计划”的经费砍去了10.5亿美元,降低了每顿午餐的饭量和营养标准,其最受诟病的举措是把番茄酱算作蔬菜。
而为了应对经费紧张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大多数学校都与私人食品公司签约,在校园午餐中加入了向学生收费的软饮料和零食。校方和食品公司虽然借此增加了创收,与之相呼应的是,这些高热量的食品催生了校园里的一个又一个“胖墩”。
美国军方最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国青少年从“不饱”到“过饱”的转变。
2010年4月,美国一些退役军官曾专门就校园午餐问题前往国会山,敦促国会将垃圾食品和高热量饮料逐出校园。上世纪40年代,曾在征兵时为青少年营养不良感到担忧的美国军方,如今最头疼的问题是,申请入伍的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人体重超标,以至于美国军方为完成征兵任务不得不放宽条件,并考虑在新兵营里设立减肥训练营。
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在解决儿童肥胖问题上和其夫人颇有妇唱夫随的架势。
2010年2月,为了给米歇尔发起的“我们动起来”计划提供支持,奥巴马在白宫签署一项备忘录,专门成立了一个应对美国儿童肥胖问题的政府工作组,以帮助米歇尔实现其“力争在当今这一代儿童中解决肥胖问题”的目标。
在白宫副主厨兼健康饮食行动高级政策顾问山姆·卡斯看来,自“我们动起来”计划开启以来,最令他难忘的事件就是奥巴马于2010年12月签署的《健康、无饥饿儿童法案》。这项法案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校园营养午餐标准,并在接下来的5年中由联邦政府出资45亿美元保障新标准的实施。新标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儿童肥胖问题开战。
不过,现实却似乎和奥巴马夫妇唱起了反调。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政策评估中心今年6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00年时,美国政府曾定下目标,要在2010年实现各州肥胖症患者的比例低于15%,但如今这个数字却是35%,而全国范围内的儿童肥胖症患者比例也高达17%,并且增速在加快。
报告的结论颇为悲观:“尽管政府在解决肥胖症患者比例不断升高问题上的花费逐年增加,但这些年的努力除了提升了人们对于肥胖症尤其是儿童肥胖症的关注度外,实际收效甚微。”
罗伯特·波斯特也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全国校园午餐计划”面临着现实中的诸多挑战,比如农业部新的营养标准一出台,很多校园午餐的供应厂家就抱怨,这样会导致成本增加。此外,孩子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旦养成,一时很难改掉。
“因此,我们期待着这次‘孩子健康午餐挑战赛’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和影响。当然,这只是我们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的一部分。”罗伯特·波斯特说。
多年来为了让儿童吃得更健康而孜孜以求的塔尼娅·斯蒂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更希望这次美国的‘孩子健康午餐挑战赛’的积极影响不仅仅限于美国。美国的食谱或许只适用于美国,但让孩子吃得更健康的理念没有国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