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被列强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衰 落;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奋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在极低收入条件下 和极低发展起点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而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伟大复兴光明道路,国家经济发展开始腾飞。现代中国的巨变为我们提供 了阅读这部巨著的伟大题材、历史画面,以及丰富内容。读懂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当下,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问题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作为中 国的社会科学学者,应当以"全面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深刻分析中国、深入理解中国"为己任。所谓"全面了解中国",是指读中国这部巨著,不能像盲人摸 象似的解读,而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不仅要看树木,更要看森林,以便对中国有全景式的了解;所谓"真正认识中国",就是要真正认识一个 更加真实的中国,一个十分复杂的中国,一个动态变化的中国,一个具有多面性和差异性的中国;所谓"深刻分析中国",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内部重大矛盾、 重要关系的性质及动态变化,解析中国发展之路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动因;所谓"深入理解中国",就是从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从国内比较和国际比较、从直接知识 与间接知识来理解。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十分特殊,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不是轻易能够正确认识,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轻易解决的。我们始终面临着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始终面对着难以回避的各种挑战。
研 究中国国情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也是确定适宜发展目标、拟定有效发展政策的根本依据。这始终是中国领导人和中国学者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①正如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 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的探索,取得过重要成就,也经历过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 价。"②国情研究具有最为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的十几亿人民,从事长达几十年的工业化实践,这是人类活动史中最伟大的社会实践。 国情研究以这个伟大实践作为认识基础,同时又对这个实践作出理论认识和经验总结。③其特殊性表现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性人口大国,不但 是国土幅员辽阔、地区差异甚大的大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的大国。大国的发展问题不同于小国,大有大的好处,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有"东方不亮 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大国回旋优势,④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国不同地区互补优势,⑤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还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⑥但 是大国也有许多劣势,"大有大的难处",⑦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⑧是世界上主要发展指标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协调各方面 的利益、相对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难度极大、困难极多。管理和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世界上几乎是特例,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没有接触过,更没 有处理过。⑨
第二,中国是一个快速多重转型的国家。这包括:一是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转型,突出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 服务业化在加速;二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的现代社会转型,突出表现为城镇化、城市化、城市群化在加速;三是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 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突出表现为市场化在加速,各类竞争日益激烈;四是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全面开放社会转型,突出表现为贸易自由化、投 资自由化在加速,"走出去"在加快;五是从封闭、落后的文化向开放、先进的中华文化转型,突出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进步。从人口规模来 看,超过任何一个大国转型的规模;从转型速度来看,又超过任何一个大国社会变迁的速度;从转型类型来看,也不同于任何一个大国的转型特征和过程。这是前所 未有的、超大规模的多重转型,必然伴随着各种重大矛盾,以及来自社会冲突、国际竞争等方面的转型挑战。
第三,中国既是现代化的落伍者,又是 现代化的追赶者。中国直到1950年之后才真正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正式开始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时间比发达工业化国家至少晚了100~200年,发展 起点水平明显低于这些国家,既存在因初期的"扩大缺口"造成的后发劣势,⑩也存在"有条件趋同"的后发优势,即利用与先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快地"追 赶式增长";还存在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际知识和技术的后发优势,通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成为新技术的积极采用者和再创新者;利用最新技术(如 信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利用"蛙跳式"或"跨越式增长"的后发优势,迅速缩小与先行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对差距。
第四,中国独特地开辟了 一条非传统、非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的发展很难从现成的标准的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很难从外国发展模式照搬照抄,只能 探索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一是独立自主决策、独立自主选择、独立自主探索的发展道路,决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势力,决不依附于世界大国,决不屈服于世界霸权。 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的。二是不照抄照搬其他国家发展模式,如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或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中国必须也只能"走自己的道 路",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五大优越性: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 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既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 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是中国追赶并超越美国等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制度优势。四是对内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富 裕、共同分享的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对外走 和平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对外霸权、对外扩张、对外侵略,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更不复制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对外霸权、对外扩 张、对外侵略的历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