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2)

胡鞍钢: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2)

国情与发展经济学

所谓"国情",指的是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或那些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们)常常决定着一国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

在 不同的国家发动和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和因素各不相同。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先生1949年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一书对此问题作 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理论探讨,可以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分析框架。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是一国发展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们的定义是什么?张培刚 认为,所谓工业化的发动因素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能够启动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连续变化"的基要因素,或战略性因素。换言之,它是能 够直接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所谓工业化的限制因素是指那些从根本上阻碍或制约工 业化过程的发动和演进的因素。

后来,张培刚先生把推动一国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企业家创新精神、技术进步和制度革新。这相当于通常所讲的经济长期增长的发动机。把一国工业化的限制因素归纳为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限制,包括资源和地理环境;社会方面的限制,包括人口、制度以及文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或多或少发生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既此消彼长、又相互转化,从而形成社会合力,既可能相互抵消或对冲,也可能相互增加或减少。

1921 年初,毛泽东就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主张。他和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集会,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目的。1963年,毛泽东指出,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为此,国情研究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认识中国国情;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 会。所谓认识中国国情就是要深入认识和了解发动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所谓建设中国,就是促进发动因素或有利因素的成长,减少和改变限制 因素或不利因素的作用。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 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消除贫困、摆脱落后、走向富裕。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一门学问,是研究国家如何由传 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学。虽然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相比,发展经济学更适用于回答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发展难题,但是对"中国发展问 题"及成因的理论解释还是显得不足,既没有充分吸收并反映中国发展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没有能够提供前瞻性地指导中国未来发展实践的理论灯塔。尽管以中 国等发展中人口大国为代表的南方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贸易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大逆转,但是发展经济学却处于经济学的边缘地带,只是西方经济学的衍生物和附属物而已,在某种意义上属于非主流学派。

现代中国走过的是一条 特殊的发展道路,留下的历史记录、历史经验、历史实践,既不同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我们既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 西方主导的发展经济学,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发展经济学,逐步创建中国学术体系、理论体系。正如毛泽东所言:"你们看,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 化,我们究竟有多少人创造了可以称为理论的理论,算得科学形态的、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叶的理论呢?特别在经济理论方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鸦片战争到 现在,已经一百年了,但是还没有产生一本合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的、真正科学的理论书。像在中国经济问题方面,能不能说理论水平已经高了呢?能不能说我党 已经有了像样的经济理论家呢?实在不能说。"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 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 律"。毛泽东讲这段话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这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但是就我们中国经济学者而言,关键是缺乏学术自觉、学术自 信、学术自主创新。因此,总结出真正合乎中国实际、真正科学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和历史责任。

我们所置身的伟大国家与伟大时 代,正给了我们创新中国发展经济学最好的历史条件。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而总人口数超过1亿人的国家只有 11个;农村人口超过1亿人的只有3个:印度(7亿人)、中国(6.7亿人)、印度尼西亚(1亿人);世界上就业人口数超过1亿人的国家只有4个:中国 (7.8亿人)、印度(4.8亿人)、美国(1.5亿人)和印度尼西亚(1亿人)。其次,中国面临着诸如吃饭、就业、教育、卫生、居住等世界上几乎所有发 展中国家的发展难题。再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国家。过去3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进出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贸易体,还 是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可以认为,在具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中国,十几亿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实 验,为我们提供了最丰富最重要的认识来源,是检验发展经济学理论最大的、最生动的社会实验,也是发展战略是否正确、发展政策优劣的最好检验标准。正如毛泽 东所言:"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更是要以我为主,大胆创新。

总之,一切经 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此时不同于彼时,依 不同的时间、条件而不同;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而言,也没有一个最好的、统一的发展模式,此国不同于彼国,此地不同于彼地,依不同的国情、条件而不同。任何 发展战略如同战争战略一样,它本身就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随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适应性地变化。

我们需要从多维度、动态的角度来对中国的 发展进行诊断。本文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是自然国情,包括地理国情、资源环境、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第二是人力资源国情,包括人口、就业、教育与健 康;第三是经济国情,包括经济增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第四是社会国情,主要讨论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第五是国际维度,重点讨论中国与世界的互 动关系。这里需要的是系统知识集成,即需要整合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集成创新,需要借助那些可量化或不可量化的 诊断变量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多角度的综合诊断,这也是国情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