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历史定位

刘尚希:“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历史定位

早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1929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批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积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今的国际金融危机既作为调整世界纵深格局的转折点,又作为我国“十二五” 规划的重大历史背景及国际背景。只有精确定位“十二五”规划,才能正确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精神,使我国克服外需疲软、外围经济形势欠佳的国际环境,实现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消费需求扩大、城乡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就此,国研网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尚希教授。

国研网:“五年规划”的历史溯源是怎么样的?我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开始编制“五年规划”的呢?

刘尚希:由国家编制五年计划是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开始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1929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批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五年计划实施取得的巨大成功,作为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一种工具,编制五年计划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1951年上半年即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955年被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取得巨大成就,自此一直编制五年计划。除了1963—1965年进行经济调整之外,五年计划的编制都未曾中断过。从六五计划(1981—1985年)开始把社会发展纳入到五年计划当中,五年计划变得更为全面。到“十一五”时把五年计划变成五年规划,“计划”改成“规划”,标志着计划经济的烙印进一步淡化,也表明国家对经济社会的中期管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更加重视预期管理和方向指导。

国研网:不同的五年规划都与当时的历史阶段、要求、任务、使命相吻合。现在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二五”跟以往的五年相比,其承担的历史使命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五年——“十二五”,我们应怎么看待?与以往的五年究竟有何不同?

刘尚希: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十二五”是中国处于转折时期的五年,这个五年将会打上浓厚的历史烙印。

如何看清楚当前正在度过的“十二五”的历史定位?从近代来看,尤其是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观察,三十年是个有趣的数字,带有某种周期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往往三十年都有一个大转折。从共产党成立(1921年)到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即从一个革命党到执政党,大约是经历了三十年的时间。取得政权后搞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50年一直持续到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大数又是三十年。1978年12月中下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到2010年,按照GDP衡量,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恰是“十一五”结束之年,从“六五”到“十一五”,经历6个五年计划(规划)即30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全面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

从上面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到,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大约每隔三十年,我国就会出现一个大的历史性转折。也许是巧合,我国“十二五”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表述,也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那种方式,包括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方式、开放的方式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再次处在一个及其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这个历史节点上的“十二五”显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一个旧三十年的终结,新三十年的开始。

国研网:有人可能会疑惑,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怎么可以说会终结呢?难道不能沿着已经习惯了的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吗?

刘尚希:其实,这不是想不想终结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终结的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就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会中断我国崛起复兴的进程。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