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的“十大关系”(5)

论新时期的“十大关系”(5)

九、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样文化中的软实力。物质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我们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甚至无视后者。实际上,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物质建设水平、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文化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同时,更要成为世界文化软实力、文明亲和力的文化强国;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多样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曾迎来一次中华文化的建设高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带来了推陈出新的繁荣局面。1960年代,后期许多文艺作品受到无端的批判;“文化大革命”中现代文化被批判,传统文化被严重破坏,成了“文化沙漠”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重提“双百”方针,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春天。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汇激荡,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有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出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质疑和中华文化的自卑现象。中国经济的复兴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自信,丰富的文化资源重新焕发了活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市场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家和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同时,全社会的文化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文化领域也居于垄断地位,仍然是“西风压倒东风”。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大发展、大开放、大繁荣的时代,这是历史上中国文化建设的最好时期。在国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积极鼓励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既要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也要创新出反映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在国际上,坚持“对外开放、以我为主”的基本方针,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建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且覆盖所有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文化建设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大力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还具有社会商品和私人产品的经济属性。文化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对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民族文化具有文化外溢效应、文化输出特征的国际属性,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和软实力的较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推动国家、支持中华文化以各种方式“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大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

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深刻影响。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也是中国(最需要)的世界。

中国在世界经济科技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的角色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利用和配置国内资源转向更大范围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从经济全球化边缘化者转变为最大的受益者;从世界性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落伍者转变成最大的成功者;从世界事务的被领导者转变为领导者;从全球公共产品的搭车者到提供者。这既为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同时也存在不利的条件。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事务的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创造更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睦邻友好环境,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谐,也符合中国的最大国家利益。

正确处理好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基本方针,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使两者相结合是中国最成功的经验,也是今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使十几亿中国消费者福利最大化。不断地开拓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就业密集的服务贸易,成为世界重要的服务贸易商,加快转变单纯依靠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增加国内短缺的资源、技术、知识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使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从战略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包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将国际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国内的有利条件,将国内的有利条件还可以转化为国际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利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人力资源、充裕的自然资源),获取更多的我国所紧缺的国际战略性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不断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积极实行“引进来”的投资自由化战略,保持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大的纪录;利用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国际技术,利用我国的优势,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和海外收益。

实行全面开放的、互利共赢的国际战略。对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国应当先予之、后取之,多予之、少取之,援助并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对周边国家加强睦邻友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交通设施一体化;对发达国家“继续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在更大范围内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主动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这是中国在国际上的最大软实力。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业便利化,利用国际机制妥善解决经贸摩擦;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贡献;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主动减缓、力争尽早减排温室气体;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地区安全合作,解决共同安全问题;为推动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长远战略性目标,力所能及提供更多的地区性和全球性公共产品,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和和谐因素调动起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统筹和兼顾重大关系,化解突出矛盾,控制发展风险,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为了实现2020年“富民强国”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