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麦伯良和他的“中国制造”

田磊:麦伯良和他的“中国制造”

“很多欧洲朋友,他们住的房子跟我们差不多,凭什么呢?天天睡到自然醒,晚上还喝两种酒。政府给的钱不够,就示威游行,要求提高补贴。人人都这么干,社会的财富谁创造啊?”

在深圳蛇口那间面朝大海的办公室里,听麦伯良这样一个跨国企业集团的领导者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在那之前,我们深入了解过他担任总裁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下称中集)的历史,就在30年前,还是丹麦人带着美元和技术,与招商局一起,在蛇口的山脚下开办了这家生产集装箱的工厂,后来濒临破产,麦伯良和他的同事,带着一帮油漆、电焊工四处打零工才使之活了下来。

到今天,年利润30多亿,在全球拥有超过150家子公司,占据了超过50%的集装箱全球市场份额,多少有些翻身做主人的感觉。与这个国家过去30年走过的路一样,从勒紧裤带,低声下气给发达国家打苦工,到今天积累下体量巨大的财富,以至于终有了一点全球话语权。

不过,这点话语权的孱弱,麦伯良倒也是心知肚明的。在全球制造业的链条中,中国人仍然处于低端环节,赚的全是辛苦钱。所以,他把业已成熟的集装箱产业交给他人打理,自己则投入到更加高端的生产深海钻井平台的海工产业。

记得前几年,产业转型升级的话题还是学界、政界和传媒最热衷的,后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西方国家经济集体出了毛病,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在产业升级这个问题上的焦虑感,如今也只剩下实业界的领袖们还在认真琢磨这些事。

在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历史上,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上的跃升或者下降,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个企业和企业领袖浮沉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麦伯良这类在自己的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其心智、能力和境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也决定着中国实业的未来。

“中国制造”

麦伯良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上山下乡、深圳、77级、制造业等等这些他们这一代成功者身上最常见的标签,他一个也不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在功成名就时都学会了包装自己,但麦伯良似乎还没有,稍微近距离接触,你就会发现,他身上依旧是一股子浓郁的带头大哥的味道。

直到现在,他还是喜欢在食堂里跟所有人一起吃喝,谁有事情,都可以围过来,聊上大半天;他会要求自己最得力的几个属下每个月都写一份思想汇报,自己一字一句回复,拿他们当兄弟子侄来培养。

在讲述自己创业艰难,遭遇官员歧视的往事时,开始还说,“名字不能告诉你”,但没聊几句,那位级别相当高的让他愤愤不平的官员名字便脱口而出,再接着索性就把肚子里的话,一股脑倒了出来,惹得属下胆战心惊,毕竟他领导着的是一家有着6万多员工的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