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中国人在最大程度上接受了残酷竞争型的市场社会,可以说,麦伯良的看法不仅存在于他这类企业领袖的头脑中,更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整体意识中。“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人人都在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激发我们的创新动力,激发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麦伯良相当反感那些全球化的反对者,“每次全球性的集会,都有人在那里游行示威喊口号”。
在他看来,全球化除了竞争,最大的好处还有共享。“技术用德国的,制造用中国的,融资去找成本最低的,供应链是全球的,市场也面向全球。”与绝大多数跨国企业领袖一样,麦伯良深信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但要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现在在企业集团内部,过中集日,挂中集旗,唱中集歌,“但那些被我们收购了的欧美企业,真愿意跟我们一样,拿出毕生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中集这样一份事业吗?”
所以,在未来向产业链顶端攀升的过程中,麦伯良始终觉得,虽然不能排斥引进技术、共享人类成果,但自主研发不能放弃,人不自强没有人跟你合作。“你会去找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合作吗?”
用了30年时间,中国的财富精英们终于成功跻身于全球化俱乐部,并且成为了最为坚定的信仰者,他们中间那些头脑冷静、目光长远的佼佼者,相信中国人的勤劳、聪明能够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不能狂妄自大,更不必妄自菲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