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源自傲慢
文汇报:英国媒体对中国代表团持一种挑刺态度,您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雅克:我认为,英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有多少英国人去过中国?我估计还不到2%。在英国,每个人或许都感觉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进入千家万户,并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他们并不愿意多去了解这个国家,主要有4个原因:
首先,在传统西方世界,英国如鱼得水,拥有与美国这样的同盟伙伴,所以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很多英国人骨子里有种傲慢与自大。事实上,如果按照人均GDP,中国与英国仍有显著差距。因此,在英国人的心中,他们瞧不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这么想,但大部分英国人认为中国仍旧贫穷、落后。
第三,这种偏见来源于差异,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外貌、体格不同,文化各异,在文化观念上,中国被视作“他者”。当中国在体育取得成就时,很多英国人理所当然地会想:他们一定是在弄虚作假,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做到?
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媒体仍保留了冷战思维,总用受威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形成了报道中的偏见。而这些媒体也塑造了英国人的观念。
改变需要时间
文汇报:您如何看待西方传媒在世界媒体中的话语权?
雅克:西方传媒的确有话语权。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是“后来者”。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形象,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西方主流媒体肇始于英、法等西欧地区,随后又播撒到新大陆美国。在这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影响力,最终拥有了如今的话语权。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贫穷、落后,价值观念与他们也很不同。
尽管这10年来,中国主流媒体逐渐登上了世界舞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开始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但与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相比,声音仍旧微弱。最关键的是,中国媒体不仅需要强大的声音,更需要具有影响其他国家、地区媒体的影响力,这是关键所在。
就英国而言,尽管中国希望传递自己的声音,但英国人对于中国仍感到陌生: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相反,英国人对于美国就感到很亲切,因为美国的电视剧、电影、出版物在英国很普及。举例而言,很多英国人没去过纽约,但他们知道纽约的出租车是黄色的,但没人清楚,上海的出租车是什么颜色的。这就是因为美国电影、电视充斥着这些符号,让英国人无法回避。
1978年,中国才开始打开大门、走向世界,这才三十多年。要改变现状,需要时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