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苏联解体,北朝鲜、古巴这两个严重依赖于苏联地缘战略物资供给的国家都陷入了饥荒,古巴地处热带,本是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岛国,现在改成生态农业,得到联合国的生态发展奖。北朝鲜地处在北温带,冬天没吃的、没烧的,就冻饿而死,没有古巴那么幸运。没有石油供给,没有拖拉机的零部件,拖拉机没法耕地,继而政府强迫城里人在农村重新耕地。有点像中国60年代遭遇的大规模经济危机,搞了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城市青年伤不起,到了农村相当多的人偷鸡摸狗,相当多的人时不时的逃回来。这种事情相当于现在北朝鲜时不时的有逃北者。如果把历史形态的虚幻,“神马都是浮云”抹去,看看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超前现代化,上去下不来。让70%的人口回到农村种地,这事怎么弄?现在我们的领导人到北朝鲜动员他们学中国“大包干”,我想有没有搞错。当年我们是怎么弄的?8亿农民2亿田,四个农民抬一个城里人?手工劳动完全可以解决,用大包干就能成功,现在3个农民养活7个城里人,其实是养活10个人,除了养活自己,还得养活7个城里人,你让他靠松手动劳动,遭遇烽火,没有石油没有拖拉机部件,石油农业怎么改回手工农业?这些事如果都不想,光说是因为体制政治问题,说着容易。所以“上去了下不来”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当然我们有不断挑战常识的记录,并且成功,特别是在网上。
2004年我出过一本演讲录《解构现代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有一篇文章讲全球化与世界化,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不是几年,而是十几年前。如果再早,当中国开始加快资本化时,1988年我就发表过《危机论》,讲周期性经济危机在中国是怎么发生的。从50年代以来一直有,这点一直是被批判的。90年代加快市场化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国家资本在分配与民间资本在积累》,然后写过《90年代中国周期性经济爆发是怎么回事》,最近要出一本书,解释60年的8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若能幸运出版,有兴趣的,希望大家找来看看真实的经验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真的把历史形态当成神马都是浮云,应该能看到一些真实的过程。这儿针对多年来(20多年)的讨论,提出一些对概念的质疑。
首先,什么是现代化?刚才给了现代化的概念,很好,能做一些归纳非常好,我这儿给出的概念更本质一点,现代化不论是否工业化,都是人类近代历史中资本和风险同步向城市集中并且周期性爆发危机的阶段性过程。我们更偏重看到现代化的成本。第二什么是资本?无论国有还是私有。我曾有一个说法,无论是站在国有资本、私人资本里还是站在外国资本里,都是站在资本里,不要以此划开,没有意义,无外乎都是替资本说话。至于用其它方式包装,那是包装,各位如果相信包装我没有意见,我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帮您解释。我认为资本只不过是人类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制造反过来控制住极少数人群,使其反自然的一种异化物,作用在于促使多数人及其他们生存依赖的资源等客体成为被资本化产生利润的要素。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都是出于资本,制度变迁是原来制度框架内的主导利益集团为了更多的获取制度收益而甩掉制度成本推进的一种制度文化过程。能够顺畅的转嫁掉成本,这就是诱致性变迁,不能顺畅转嫁成本的,就是强制性变迁。
接着大家要形成问题意识,今天的贫富分化或者今天的联合国“新计划”不能落到实处,其根源在于发展主义的现代化成本在不断被转嫁,转嫁给弱势群体,当弱势群体不能再承受时转嫁给资源环境,最终资源环境反过来惩罚全人类,那就是泥沙俱下,玉石俱焚,人类要准备承担巨大的代价。当我们都把现代化作为意识形态时,无论是何种主义何党何派,世界上何人作为政治家全都讲现代化,这世界上可有如此高度一致的事?如果有那这事一定有问题,如果不善于做这种分析,我们岂不是都失去了思考的自由?何谈自由?
在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生产过剩的作用之下,西方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并且因两次世界大战是规律而担忧第三次世界大战,最近30年之前世界上没有哪个政治家不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何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没了?是因为生产过剩后解决矛盾的办法是把生产过剩转嫁,发展中国家成为接受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同理,因生产过剩而发生的一般内生性矛盾基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因接受产业转移而成为延续这种矛盾的地区。这个事挺有意思。
产业转移有不同的层次和级别,二战后世界上剩两个超级大国时,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实现地缘战略控制而转移的产业包括军政工业和社会制造业,这时候因为是地缘战略需求而不计代价。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发展机会之所以得到,无论是尼赫鲁还是毛泽东。美国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做战略控制性的产业转移,那叫战后工业恢复。前苏联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陆权国家,在陆权竞争中没有失败过,它在陆权战略的转移之下是控制东欧和中国、印度,这是50年代中国、印度都得到工业化的装备转移,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机会,至于是什么主义、什么体制是派生的、次要的。大家都知道中国1949年建国时,统治集团(现在有资料证明)当时华北局体系内的干部7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如何构建一个管理城市和管理工业化的政府体系本身是挑战,所以中国在50年代开始引进苏联装备工业后,大约5年时间全盘苏化,政府有苏联专家,学校每个院系有苏联专家,他们手把手教如何建立上层建筑,所以当时整个中国的上层建筑乃至城市经济基础中的核心、工业都是苏式的。这是战后两个超级大国“双燕阵”产业转移的客观结果。如果做研究,对这些问题没有基本背景的认识恐怕很难做得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