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浔泽: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龚浔泽: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近日,笔者有一个10多天在新加坡逗留的机会,得以近距离地感受狮城的风土人情和制度文化,感触良多。赤道附近的室外其实并不适宜人居,作为热带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的成功并非偶然,经验弥足珍贵,新加坡可供中国学习借鉴的潜能远未充分发挥。

第一印象

新加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国家”,绿化覆盖率达到70%,陆地面积的9%规划为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拥有大面积原始雨林的城市之一;全岛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44个,3亩见方的街心公园有240多个;岛中央仅有1.6平方公里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有840多种花朵植物,树木品种甚至超过整个北美洲。这些植被和绿化,连同周围广阔的海洋、周边国家工业发展程度相对不高、降雨频繁且雨量充沛等因素,成就了新加坡堪称一流的空气质量,也有效缓解了新加坡靠近赤道、不时热浪袭来的灼热感。

新加坡天气炎热潮湿,没有空调很难忍受。尽管新加坡能源完全依赖进口,但在空调使用上却不惜成本,全岛公共场合的空调温度基本都在18度左右。据说李光耀认为这样的温度不仅人体比较舒适,而且思维也最活跃。

新加坡只有714平方公里,却居住了518万人,人口密度在国家当中仅小于面积1.95平方公里的袖珍之国摩纳哥,但并无拥堵和逼仄之感。新加坡的道路占国土面积的12%,无论住在哪里,300米范围内都有公交车站。地铁站旁的巴士公交转换站,往往集中二三十条甚至更多的巴士线路,且与小商品、小餐饮有机衔接。

深入新加坡的街巷市井,不仅能遇到不同的肤色和着装、听到不同的语言和腔调,也会看到不同功能和风格的房屋建筑次第分布、相互衬托。牛车水(中国城)、小印度、甘榜格南(马来-阿拉伯区)、英伦殖民陈迹,现代化的摩天大厦、近代特征的欧派楼墅、企业兴建的私宅、国家出售的组屋(不乏地处闹市、豪华型的)、宗教场所和祠堂会馆……这些源流各异、表征有别的元素在这里安然相处,而规范的翻新制度(如组屋外立面满7年必须重新粉刷),让“新加坡”不枉一个“新”字。

新加坡人每4年人均寿命增加1岁,目前已决定将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67岁。新加坡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公积金制度,有工作就有公积金,不仅比例不小,而且覆盖购房、养老、看病、上学、投资等不同用途,但新加坡却没有社保、没有医保、没有养老金。无论是政府官员、法定机构雇员、警察、教师还是企业职工、非营利组织员工,都得靠自己55岁时公积金养老金账户中的留底资金到65岁后按月返还。这看似不讲人情,却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新加坡人工作和创造的热情。

生存之道

新加坡缺乏纵深,没有回旋余地,经不起失误和折腾。这决定了新加坡要想生存,决策必须慎重;要想领先,举措务必高明。

新加坡独立之初,岛上除了花岗岩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不仅地表水不够自给,甚至连地下水都没有;华人虽占绝对多数,但马来人却更早移居此地,四大种族信仰不同,缺乏基本的政治共识,即使在华人内部也有土生、闽南、潮汕、广府、客家等文化差别。从外部看,原本是马来亚一部分的新加坡,在马来亚联合东部婆罗洲上的沙巴、沙捞越组成马来西亚后,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归宿感,最终也被联邦踢出。地处奉行“马来人至上”的马来西亚和先反对组建马来西亚、后强烈反华的印度尼西亚之间,新加坡任何政策取向和政治言论的不慎都可能招致国家生存的危机。而争取西方认同支持和东方容忍谅解,平衡与日本、印度、中国以及中国内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一直伴随着新加坡的历史。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