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光耀以及吴庆瑞等老一辈新加坡领导者的设计下,新加坡以英式议会民主为蓝本构建出独特的威权政治模式。新加坡的党内监督、议会监督、舆论监督都无特色,其政府的廉洁更多地源于李光耀本人的带头垂范以及法律严厉的惩处措施。对人民行动党而言,执政的合法性来自于选举,5年一次的大选是对他们最现实的考验。这虽然带来了巨大压力,却也逼迫执政党更加埋头苦干、更能务实适变。
对于重大的政策分歧,李光耀及人民行动党政府坚持从实用而不是感情出发。当年,面对华人居多的实际,新加坡确立马来语作为国语,英语作为政府工作语言,并逐步巩固了英语在国民教育中的媒介语地位,打消了西方和周边国家对其“第三中国”的顾虑,也使新加坡在语言上与英美等国完全接轨。而当面对东南亚城市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一向强烈排斥赌博的李光耀,又在2005年同意李显龙和现政府引进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开办赌场,并在新加坡河口的滨海湾打造出新的地标式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淡水长期不能自给,还在殖民地时期,依靠英国的支持,新加坡1961年与当时的马来亚签订了两份供水合同,分别为期50年和100年,满足了新加坡一半的淡水需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防止合同到期后马来西亚提出的水价太高,新加坡一方面加快对岛内雨水的收集,形成了一系列蓄水池,另一方面抓紧研究、攻关污水处理,最后借助美国技术研究出逆渗透膜水处理办法,成功实现了污水的净化,并将处理过的水称之为“新生水”,加以循环使用。这两项举措的成功,使新加坡可以不依赖外来淡水而自给,也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谈判赢得了主动。
发展有度
在整个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面积最小,人口也仅多于文莱、东帝汶这些乡村为主的国家,新加坡最显著的地理优势是位于马六甲海峡与南中国海交汇之处,但周边与新加坡地理条件差别不大的地方很多,新加坡港口当年也是承接和仿照马六甲并后来居上的。巩固新加坡发展优势,既需要稳步提升贸易和物流中心建设水平,更需要打造本土的、周边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新加坡来说,性价比最高的金融和科技是最适合的方向,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人才是根本。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之前吸纳了大量来自中国广东、福建、海南的底层移民,如今新移民的来源更加广泛,中国人依旧是其中最大的群体,不过,籍贯覆盖中国各地,且以北方特别是山东、东北居多。
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新加坡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支出仅次于国防,约占政府总支出的1/5;公办学校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中小学校长地位很高;加上英语成为除母语课程外的所有科目的教学媒介语,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质量水准在全球名列前茅。
经过几十年反复灌输、引导,克制欲念、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已经沉淀到新加坡的每个角落。
相比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只开发了24%的土地面积,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必然会有开发强度很高的地区,比如新加坡河沿线、滨海湾金融中心、乌节路商业圈等,但难能可贵的是,新加坡规划了大量不开发、缓开发的地带,即使开发,也不搞一个模式,东南部的勿洛、东北部的淡宾尼、中北部的碧山、西北部的蔡厝港、西南部的裕廊各有不同的特点;已经开发的地方,如每个市镇中心,都预留了空地,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据新加坡人分析,如果完全参照新加坡的理念和办法建设,中国只需开发2%的国土就可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需要。更令人赞叹的是,在各国赤字财政普遍的当下,新加坡却长期保持财政盈余状态。新加坡2012年财年预计政府经常性收入531亿新元,财政资金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200多亿新元,而其财政支出只需503亿新元。新加坡并没有因为财政状况良好就滥用财政资金,建设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乱开民生支票寻求叫好满足虚荣。
新加坡有96万辆机动车,拥有一辆私家车,不仅须缴抵岸价100%的附加注册费、20%的进口关税,还需缴付6万~9万新元的拥车证费;日常行驶不仅有路税和汽油税,高峰期进入市区还要按时段和路段进行收费,驾车成本实在不菲。为了减少刚性的出行需求,新加坡的居民区不会单纯只有居民楼,必会配套规划商业中心、文教机构和轻工业场所,以便于就近购物、就业、求学、休闲、娱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