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今年麦收后的空闲季节,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在老家靠河边的老榆木树下,村民们和平常一样在消 闲。男人们在吵闹中斗地主,女人们在闲聊中做着针线活,几个小孩在地上围着家长撒娇。昨天的暴雨使空气格外湿润,一阵风吹过很是惬意。这种场景在我的记忆 中已淡出很久了。乡亲们知道我的来意,七嘴八舌地讲着对三农问题的看法。笑声、骂声、吆喝声、吵闹声,在此气氛中我们开始了调研。
“现在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真好”。这句话是真的,是农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话。说到如今政策之 好,农民们满脸的喜悦和笑容。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这一点都持肯定态度。从种地不交粮、不纳税到种粮补贴,从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新农合;从过去 种地的计划摊派到现在的人身自由,农民们滔滔不绝。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嫂说:“现在人穷一点、笨一点都不怕,怕的是你没有文化,怕的是你扶不起来,怕的是你 没有志气,怕的是你不肯出力气,怕的是你不干。只要你不懒,就饿不死,都会有衣穿、有饭吃。但在这两亩地上,只是富不了”。“现在的农村靠一家一户单打独 干是没有出路的,政府应该把农民们再一次组织起来,应该再走集体道路。”
“农村太破落了,留守的人员很孤独。村里整日无人,在一块说说话的人都找不到,很是寂寞。村里 有了大事,谁家盖房子、孩子结婚,连帮忙的人都找不下。村里死了人,连打墓、抬棺材的人都没有。”“农村人也想热闹。现在除了信信教,去做礼拜,能聚一聚 外,就是在家看个电视。平时什么文化活动都没有。”“农村的人,能人、有文化的人、头脑灵活的人,一旦走出去就再也不愿回来了,因为农村穷,农村不如城 市。他们也嫌弃农村,不愿在农村住”。
“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是农村人长期养成的品德。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的一种方式。
老人们渴望团圆。在调查中我们亲眼看到:留在农村的老人们盼望儿孙归乡的情景,其心情是何等的 迫切难耐。见到儿孙的那一刻,幸福得让老人们忘掉了常年的孤独、劳累和辛酸。他们拿出自家攒存下最好的特产供孩子们享用,在这一刻或随后的几天里,一家人 团聚的幸福和快乐胜过一切。
“现在种地太方便了,基本上都采用了小型机械。但粮、菜价格太低,养猪、养鸡防疫跟不上,风险 大。由于封山育林,已无法放牛放羊。牛羊在农村越来越少了,农民们也缺了这块收入。农村人现在的收入维持生计还行,就是存不住钱”。“化肥涨价了,农膜涨 价了,种子涨价了,农药涨价了,看病涨价了,水泥涨价了,盖房子用的砖和工钱也涨了。几乎所有的物价都涨了,而农民们种的粮菜和农副产品却贱得让人顾不住 本钱。”“电视上、报纸上整天说农民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住上高楼了。其实在农村真正富裕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提到农民的愿望,他们普遍的共识是“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农村人需要组织起来,农业生产要实行规 模经营,土地最好集中到会种地、有能力种地的人手里。这样,效益会好些。农业要走机械化、现代化的路子;农村社会要稳定;有钱人当干部不行,他们不替老百 姓办事;农村的卫生状况太差了;农村要有文化活动。”
从农民们的口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的路子是对的,农村城市化的观点很值得研 究。把一些国外走过的路、不成功的路硬搬到中国农村太勉强了。中国农村的改革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众多农民们的生活成本。农村应该在城市化、 城镇化、社区化、田园化和生态化方面多去思考。农民市民化的方向未必就正确。不少农民讲:“让我们进城,住上高楼大厦,上厕所不出屋,天天能洗澡,冬天有 暖气,既干净又舒服,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这不现实,村里到城里去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很多人都又回村子里住了。住在城里是有钱人的事”。农民 应该本土化、多样化。失去土地,失去人脉,失去那个熟悉的环境,离土离乡后,他们未必就会幸福。在短期内,城市也是容不下这么多农民的,农民进城后的生存 问题才是农民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