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外出打工的孩子很少能挣到钱,在城里找不到尊严,但却想往城里跑”。农村劳动力外出,一是为 了挣钱,在自己的承包地里辛苦劳作一年是富不了的,遇到好年景,能落个肚儿圆,碰到不好的收成,本都顾不住。在农村种地成本很高,孩子还要上学,生病了要 钱,人情往来要钱,不出去不打工不行。二是农业生产已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了。过去靠人力、畜力种地,一个劳力种3-5亩地,只是烟叶、果树、蔬菜用人多 些,30%的劳动力剩余。三是外出打工也是为了降低农业的收入风险,农业一旦赶上天灾人祸,价格波动,农业收入下降,外出打工的收入既是对农业收入的弥 补,又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实粮菜丰收欠收对农民的收入影响并不大,丰收了价格低,欠收了价格高。
农民进城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尊严。城里人的高傲、冷酷及情义上的假与薄让农民们受不了,而城里人 到农村却趾高气扬,他们除了怕农民们养的狗外似乎什么都不怕。一位大姐气愤的说:他们到农村来,摘我们的瓜果,采摘我们的菜。拿我们的东西,和拿他们自己 的东西一样理直气壮。说他们几句吧,不值得,不说吧,老生气。简单的话语可以看出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区别。
其实农民们并不愿意出去打工,如果在本地能挣钱,他们还是想留在家乡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为了 生存,他们只有背井离乡,选择打工。从打工者的口中可以得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村仍然是进城经商、外出务工者的“大后方”。农村是中国社会劳动力的 “蓄水池”和整个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村生活成本低,在城市无尊严,在农村有人格,农村有人情味,农村是熟人 社会,有沟通,交流的基础。在农村内部,血缘、地缘、姻缘、人情、面子等因素交织。尽管这些年来农民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业雇工、农民知识分子、 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农村管理者以及回乡的离退休人员等农村阶层,但与城里相比,农村仍然是他们的乐土,因为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有很多优 势,之所以能成为熟人,与地缘的关系极大。在一个较为固定的乡村,人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生活和繁衍,人与人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缘”及联系。 在这个圈内,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彼此了解,知根知底,相互展示着友好、友善,他们用道德、伦理和自觉共同维护着本地域内不大的秩序。因此,遇到事人们都谦让 着,帮助着,也监督着。在城市里是没有这些优势的。
(六)
“现在的干部不干实事,不管老百姓,只管自己。群众常年见不到他们,只是在换届选举时他们才上你家里拉选票。话说回来,现在当干部也难”。
“现在很少有干部能坐下来听听农民的心声,只有让你掏钱时他们才来找你”。
“现在的问题是:干部心理没有老百姓,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事你都干不好”。这句简单又富有哲理的话是出自一位60岁的党员嘴中,我相信他是在观察思考多年后总结出来很多干部不敢说的话。
当今,许多干部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目瞪口呆、齿冷心寒。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是小农户与大生产 的矛盾,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而很多地方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十分紧张,干部的话群众基本上不相信,这也是一个矛盾。一位过去常年上访,问题已得到解决的老 人说:“老百姓是不愿上访的,一旦上访,多有冤情。你们不知道现在上访有多难,村里、乡里、县里、汽车站、火车站、层层有人把守,真能冲出这道道关口,上 访成功了,你的问题就有人给你解决。不上访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现在很多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很多问题本来在基层就可以解决的,反而没人理会,最后当事人一上访,既花钱,又挨批,还要解决问题,“赔了夫人又折兵”。
农村的治理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目前农村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小农思想、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农村文化基础、农民的要求等等,不考虑这些,干部就做不好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