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

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近年来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但就其本身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可以说,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它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丰富,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维度进行阐释。比如:从存在论的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深奥到通俗,从抽象到具体,面向大众现实生活的内在规定性;从主体论的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大众理解及掌握的主体转换;从方法论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大众实践和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自身。总而言之,诸多研究成果基本上都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必要性和可能性,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和社会支持,从根本上讲都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立足于“哲学改造世界”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多重意蕴的。实际上,从实践的角度对哲学大众化进行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立场。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证了哲学来自于大众实践,也必然要成为大众实践的一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他们的哲学等理论只能在、也必须在人民大众的实践基础上产生。“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只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73在这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就是大众,而以从事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的大众为出发点的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活动基础。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哲学只有在指导人们实践的过程中才有意义。针对旧哲学形而上的彼岸性,马克思认为,那些以批判者自居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1]61,而问题恰恰“在于改变世界”。历史经验表明,“解释世界”可以是少数哲学家的事情,而“改造世界”却必须以人民大众为主体,必须是人民大众的事业。因此,要使自己的哲学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走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成为人民大众历史活动的精神武器。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者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292只有通过对大众的引领和指导人民大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取向的落脚点,是它的全部理论思维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了哲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性,指出大众化是哲学理论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前提性路径。

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民大众看做历史实践的主体,人民大众在实践中创造历史,在改造世界中改造自身,在历史和自身的交互作用中,实现人类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目标就是要促进人民大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精神自觉,并在现实的实践中积极地引导人民大众特别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创造新世界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经形成自己的哲学,就努力地用自己的哲学来武装人民大众,指导人民大众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革命的分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的基础上彻底地批判了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人压迫人的种种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了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私有制社会必然会灭亡和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历史趋势,唤醒了无产阶级的觉悟,使哲学成为他们手中的思想武器,引导他们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说:“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16哲学的功能在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15。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就是“大众”,哲学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就是哲学和大众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历史进程中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及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因此,哲学只有在大众化中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也只有在大众化中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两者在现实层面上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