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实现大众化,首先要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这是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其实质在于革命性和批判性,在具体的哲学问题上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本质的回答上抓住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在对联系和发展变化原因的回答中抓住了矛盾对立统一这一根本原则,在发展趋势的回答上抓住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根本原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上抓住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把握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尤为重要的是,它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的革命态度,反对并超越了任何保守僵化的存在,通过批判而构建新的“世界”和引导社会发展。之所以说作为大众化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是科学的,既在于其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也在于其对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始终能够保有批判的质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坚持科学的、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当前的时代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有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使其更科学地反映实践变化、更彻底地适合实践需要,或者说如何用“科学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实践,是我们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仅仅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回到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体系的科学方法、价值立场等哲学精神上来,以此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前提。
1.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体现时代的精神,解决时代的问题。“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3]219。任何一种“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220,其成熟标志也不在于体系的完善程度,而在于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解答。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真正的哲学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正是那些重大的时代性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只有正确地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内容和任务,提出并解决了符合时代需要的问题,哲学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
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带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这一历史性转变,提出并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规律性、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否具有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是否能够和应当如何承担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以及理想社会开拓者的历史使命等一系列反映时代内容、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识和科学精神。后来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批判继承以往的文明成果,更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批判和吸收人类认识的最新成果,分析和解决各自时代的重大问题。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立足于自身时代的新特征,提出符合各自时代发展趋势的重大问题,并在大众的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历史内涵、实践经验、理论创见。
当今,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坚持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新的大众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科学地解答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如何认识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现象等重大时代问题,用新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大众实践,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和科学精神。
2.引导社会进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里面当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个体的人的意义,即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分析能力,增强个体人的实践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正确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向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引导社会的进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价值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当代中国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
以往的旧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都或多或少地把握到了一定层面的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律,然而这些认识大多是单单就自然界领域或者思维领域的某一方面孤立地片面地加以考察。比如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到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但没有正确地揭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关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把握到了思维的辩证运行规律,但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更重要的在于,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家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只能抓住零星的历史片段臆造出看似正确的规律。这种理论上的缺陷使旧的哲学只能成为解释世界的学说,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仅仅在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至多是自发地促进社会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并且贯穿了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历史领域,真正揭示了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对于整个世界较为完整的科学认识。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是说它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无关,而是在于它对世界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不仅能够为个人的能力提高和发展提供引导,而且能够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解释世界的科学性,也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更深的层面包含自身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正是由于实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现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始终在自觉地引导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推动人类解放和发展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社会的进步并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必须同大众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11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出现以来八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新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的需要,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但要真正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步,还必须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和国际背景的特殊性,探索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引导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大众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