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4)

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4)

3.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作为革命的实践观,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解决时代问题。作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它的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合理的社会建构理想最终必须通过人民大众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这个转化的首要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和指导社会实践的现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8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重现实的“此岸世界”,关注人民大众感性的现实生活,关心大众正当的物质利益诉求。

在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出发,梳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脉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科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理想,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94在这样的社会构想中,马克思主义提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精神产品丰富到足以满足每个人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以人的自由个性为最高标准,追求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摆脱一切依附关系的人的真正自由,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人如何存在的问题,争取的是人的合理的根本的利益和自由的发展。这种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运动上。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把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历史的最高标准,并且认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不是群众要去符合思想满足思想,而是思想要符合满足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和领导的欧洲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实践,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实践,以及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无不力求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运动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的历史的一致。历史也一再表明,只有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革命和改革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才能顺利推行。就像毛泽东所说的:“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137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更要去关注和指导人民群众当前现实利益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围绕着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发展效率、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与化解等重大问题,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代表人民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被大众理解、接受,成为大众的思想武器。

总之,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积极利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只有坚持开放态度、批判精神、实践本性、科学理想,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