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2)

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2)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习惯于从政治宣传和思想启蒙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理解为单方面的理论传播和纯粹的阐释技巧,更多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民族化、通俗化,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能够通俗易懂和平易近人。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哲学研究和实践中确实存在着精英化的倾向,久而久之,哲学似乎成了只能为少数人理解和为少数人服务的“特权”。从纠正这种错误倾向的角度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通俗化的论断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把哲学大众化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抽象到具象、从深奥到通俗的过程,理解为理论向常识的下移,那是片面甚至是滑稽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解看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联系起来了,但这种联系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系。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内容和要求而言,它恰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历史实践的必然联系,把两者对立起来。就这一点而言,也正是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而哲学依然徘徊于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经院哲学”的“神圣殿堂”里。

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因此,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蕴,就要认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性理解、认同和形式性接受,而是要使人民大众获得理论思维的提升、对社会历史规律及自己历史使命的自觉,要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思想武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从被大众理解到成为大众手里的思想武器,指导大众实践的过程。19世纪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有了重大转折,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更加突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应大众的革命需求、在批判现存社会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它旨在促进无产阶级形成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身存在现状和存在价值的正确体悟,使无产阶级成为哲学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的继承者和未来世界的开拓者,这样就使无产阶级不再是市民社会中的消极成员,而是市民社会中的超越市民社会的革命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沙皇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在苏俄人民大众的革命和苏联人民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列宁总结了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的哲学思潮,写下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这些哲学思想直接成为武装苏俄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遏制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工人阶级思想中的影响,也为苏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东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人民大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正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发展的成果,也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团结人民群众的思想“灯塔”,从长远看也为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以往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指导大众的历史实践中才具有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大众双重过程的统一。

大众掌握哲学和哲学掌握大众看似两个过程,但实际上是理论被大众理解、认同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成为大众思想武器、指导大众实践的有机统一。就外部来看,前者是形式和结构,后者是内容和功能;就内部关系来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哲学只有具备了大众的形式和语言、被大众理解,才能从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真正含义在于让哲学成为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指导大众实践。只有立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才能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