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2)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么到位,或者说科学发展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成为主旋律,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八大要解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变为发展实践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这些年来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除了决心和举措之外,更深层的是缺少体制和机制保障。

    中国是13亿人的一个大国,跟新加坡500多万人的国家比,它的行为模式怎么可能一样?现在很多中国共产党干部到新加坡去学习,如果学一成两成,对于我们会很有用,如果到七成八成甚至学到百分之百,对中国社会将是一场大悲剧。因为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比西城区大点,但还不如大兴区大,再复杂能够有多复杂?一个大国、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势必要有自己的社会主义特色,这个特色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家感觉民族特色有点虚,其实一点也不虚。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可以改变国籍,但改变不了民族的印记,就像自身个性的东西始终抹煞不掉,如果抹煞掉个性,恐怕就要出现悲剧了。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民族特色绝对不等于民族文化元素,而应该是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学学美国好莱坞。大家都知道《功夫熊猫》,功夫是正宗中国的,熊猫也是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没有,甚至电影里面的音乐、场景也都是中国的。但是在这样一个都是中国元素的背景下,创造出的熊猫阿宝活脱脱就是典型的美国西部牛仔。中国要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的精神、价值这些“兴国之魂”,还能有什么?

    第四,时代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170年前马克思提出来的。17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形态在不断变化。尤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风格和要求。不同时代的社会主义都有它的成功之处,也都有它的缺陷和毛病。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毛主席搞社会主义犯了很多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没有曲折和错误。我们谈时代特色,表明我们要有一种清醒的自觉。要意识到社会主义随着时代进步,也在不断进步。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跟未来的社会主义相比,我们依然有很多的缺陷和不完美之处,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与时俱进,不应该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应该是在继承中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科学发展的动员令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贯彻和落实是胡锦涛总书记这次讲话里面最核心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提出至今已经快10年了,在这10年间,中国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认识相当深入,而且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相当重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客观现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么到位,或者说科学发展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真正成为主旋律,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真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学习认识是一个方面,贯彻落实又是另外一个层面。所以,这次总书记在讲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他没有去讲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要求,因为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深入的阐述,而是讲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八大要解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变为发展实践的问题,就是要做到“三个更加”: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治理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这“三个更加”很有针对性的点出了中国社会这些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障碍。

一是更加坚定的决心。这些年来,尽管我们整天喊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但真到贯彻落实的时候,就有点犹犹豫豫、三心二意了,因为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尽管不科学了,不能持续了,但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利益框架。用制度经济学的话说,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我们经常说中国这些年搞“中国制造”,我们的产品特别便宜,生产一双耐克鞋,我们才挣2毛6,很可怜。但可怜归可怜,对于做这个企业的老板来说,即使只赚2毛6,积累起来也是一笔钱;而去做高科技的产品,未来能不能赚钱还两说,现在先就要投进好大一笔钱,这多不划算。对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过去的发展模式,花的钱是银行的,用的土地是国家的,盖出来的大楼产生的政绩则是自己的,何乐而不为。而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以人为本,又不鼓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这多麻烦。所以,过去那种发展方式尽管不科学,但也形成了一批在既有发展模式下的既得利益群体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是不愿意改的。这些年来,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贯彻不下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意改变过去的那种行为模式。所以,科学发展观不能落实,其背后是我们的决心不到位。

    中央为了表明决心,最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在房地产调控方面不断强调决心,这其实是未来能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决心之所在。这是在宣告,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再不能靠卖地了,要扩大内需,发展高新技术。《人民日报》社论也说了,能否把房地产调控坚持到底,不仅仅是产业调整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二是更加有力的举措。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不得力,因为举措不得力,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更加有力的举措是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还应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进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人会说,指导思想是件很神圣的事情,科学发展观就五句话,怎么成为指导思想?我认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一定要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什么叫理论?理论不是大本子,不是写了几十万字才叫理论,真正管用的理论是什么?小平同志说,引导他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是什么?就是《共产主义ABC》。影响中国社会改革30年的是什么?就是小平同志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造就今天中国社会这么快速发展,取得这么重大成就的是什么?是小平同志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空头理论家拿着大本子吓唬人,这点是坚决要不得的。如果一个理论、一个道理,5000字还讲不明白的话,那么这个道理就需要打问号了。一个思想能不能成为指导思想,不看它说了多少,关键看它对中国社会发展能起多大的作用。

    三是更加完善的制度。科学发展观这些年来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除了决心跟举措之外,我认为更深层的是缺少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保障。现在我们老说党员干部政绩观不往科学发展观上靠,那是因为政绩考评体制机制不往科学发展观上靠。不是说共产党的干部都想升官,如果党员干部政治进步的体制机制跟科学发展观相矛盾,让党员干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有科学的政绩考评体制机制的配套。

    同样,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得给地方政府找出一条不去卖地也有资金来源的路子,这就要靠财税体制改革了。如果这些制度体制不改革、不配套,科学发展观再说多少都没有用。小平同志当年讲,制度要有长远性,很多事情就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制度本身有一种自我运行的惯性。

治国理政的路线图

总书记在这次讲话里面,对中国社会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

第一,总书记突出强调一个观点,贯穿中国社会未来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背景下的改革开放,贯穿我们整个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