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的“保增长”竞赛,正在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7、8两个月中,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超过十万亿元。
在已公布1-6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28个主要城市中,增速超过全国增速(20.4%)的达到21个,其中贵阳高达57.9%,兰州、海口超过40%,东部沿海的宁波、福州,亦在30%以上。
这些规模庞大的投资计划,犹如一剂强心针,成为民众眼中新版的投资救市行动。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大规模刺激力量来自地方。
地铁售票机里的秘密
实际上,缺钱,已经是各地政府的一个公开秘密。
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它是中国最大的ATM机制造商,也是地铁售票机生产商。据其轨道交通事业部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他们的地铁售票机销量,几乎就是中国地方投资情况的晴雨表。
一条地铁,从获批,到最终采购售票机,中间的周期大约是5-6个月。2009年“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各地地铁修建计划急速上马,因为有中央资金支持,开工速度都非常快,公司业绩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是从2011年开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虽然各地的地铁修建计划有增无减,但地铁售票机的出货量却开始急速下滑。
原因是,一些地方的资金跟不上,开工速度明显降了下来。这位负责人发现,“越是内地,开工的速度越慢”,售票机的交货期普遍都延长到了10个月左右。有的地方,地铁获批了一年多,甚至都没动工,谈好的单子,也没办法兑现。
据其透露,他们一般都会提前拿到各地的地铁规划方案,预判销量。但是2012年的情况让他们“看不到底”,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虽然很多地方出台的投资规划都涉及地铁项目,但是不是真的是利好还很难说,因为,“这一次主要是以地方投资为主,他们什么时候有钱开工,还是个未知数”。
2012年以来,各地财政减收已成趋势。在中国最富庶之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均从2011年同期的20%-30%,下降到10%以内。
另一个往往占到地方收入三分之一的资金来源——土地,也在漫长而严厉的调控中毫不景气,大幅下滑。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三百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较2011年同期下降38%。
广东省省长在7月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坦言,“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乎年初预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全部疲软,“面临的困难甚至比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还要大”。
直接结果是,广东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增长8.6%,税收收入仅增长4.3%,增幅同比回落18.8个百分点。增速均低于年度预期发展目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内陆,GDP增速连续9年全国第一,人均GDP全国第一的鄂尔多斯,由于房地产市场崩溃、煤炭滞销,经济几乎陷入停滞。
实际上,在上一轮4万亿计划中,地方政府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总计已经达到10.7万亿元。其中,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截至2010年底,有22个市级政府和20个县级政府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
如此压力之下,大规模的投资如何延续?
在一些供应商眼中,由于政府财政吃紧,他们原来争着抢着要的政府项目,已经不是“香饽饽”了。
北京一位专做大理石生意的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两年前,他承包了区政府一栋大楼的外墙装修,但现在政府都入驻办公了,几千万工程款还没要回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