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的春天?
“如果新版‘四万亿’继续实施,地方政府要么继续借债,要么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民间资本,否则,这些投资根本无法落实。”广东社科院教授丁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路无非就是这两条,但借债风险太大,中央政府也不一定会同意,“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后一条——吸收民营资本”。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保增长冲动,为民营资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希望能破除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种种门槛。但几年过去,门槛仍然高高,甚至引起了有关“国进民退”的疑问。
2012年3月,完善和修改“老36条”,再次被提上日程。截至7月上旬,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相关部委已经出台了二十多个“新36条”的实施细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包括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以及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这被外界视为对民营资本新的开放之举。
危难时刻,政府比以往显得更为热情。
8月27日,弘毅投资2012全球年会在武汉开幕。湖北省政府高官几乎悉数出席。当晚举行的晚宴上,当地父母官公开表达了对投资的渴望,并热情洋溢地宣称“在湖北,企业家是老大”,而湖北下属17市的主要官员们,则早早分坐在几十张饭桌的每一桌,与同桌企业家捉对交谈。
在煤炭大省山西,年初开始,省政府就掀起了招商引资总动员,并且准备做一件大事——举办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他们希望以此来吸引晋商回归。
新闻发布会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山西父母官亲自担任大会主席。据组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晋商大会最初确定的目标,是邀请1000个重量级客商,招商引资1万亿。这1000个VIP,分别指世界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的公司。
8月19日,开幕当天,来了1400多人,其中包括知名晋商——富士康的郭台铭、百度的李彦宏和海航的陈锋等。不过,招商的结果,万亿的目标并未完成。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原因在于,许多人对山西的投资环境有疑虑。
“以前山西的资本,几乎全部流到了省外。开了这次会,即便没有1万亿,能回去一半,也了不得了。”参加了此次晋商大会的昆明晋商商会会长常胜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历史上的晋商都非常怀念故土,他们这些在外地的山西人,其实非常想回去投资,但另一方面,在商言商,“回去也要看山西投资环境,有没有回报”。
他已经准备投资36个亿,在朔州做旅游地产。他所在的昆明晋商商会,有11家企业参加大会,但最终签订协议的,包括他在内只有3个。
“还是观望的多”,常胜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现在协议签了,但实实在在的资金能不能投出去,还要看下一步的政策落实情况。
实际上,不只是在山西,就是在其它地方,这种担忧同样存在。
在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工作17年、一直致力于为浙商和地方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的蔡骅对此就有深切感受。他常年带队参加各地的招商会,久了就发现,这些会几乎是千篇一律,“看上去项目很多,其实成熟的、可投的很少”,“与其说是参加招商会,不如说是来开捧场会”。
据他介绍,在内地,一些地方政府在介绍项目时,通常讲的都是种种好处。“其实,讲‘关心支持’,不如讲‘我们依法办事’;讲‘优惠政策一事一议’不如讲‘一视同仁’,但很多地方做不到。”
(应采访对象要求,吴华、张林为化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