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昀献: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3)

刘昀献: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3)

虽然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但由于党长期处于战争环境,党的组织建设要求整体上必然偏重于集中。建国后,我国的政治体制设计又别无选择,主要是借鉴苏联的做法,而这种政治体制在苏联的实行本身就是不成功的,其“总病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太少”。随着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时间的延长,这种过分集中的体制逐渐成形,并且制度化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发表后,中央在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的看党内民主不足、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仍然存在并有某种程度的发展。这种情况突出表现为在党的组织中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而在党委中权力又过分集中于“一把手”。由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党内的官僚主义、家长制、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党委书记的权力往往难以监督和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其人身依附;书记凌驾于党委之上,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重要工程的发包、重要人事的任免等都由个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变成了“民主加集中”,先民主后集中,你民主我集中,班子成员发表的往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没意见”等所谓意见,严重影响了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广大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难以充分行使。在党内现行体制及党的建设的具体运作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权利的倾向,存在着把党员作为被动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监督对象的情况。譬如,只强调对党员实行严格的约束性管理,而漠视党员一律平等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只强调党员要与组织保持一致,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党的决策,而忽视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等等。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国家政治体制的设计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自觉性,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党内民主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不仅影响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影响党组织对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如果在党的委员会内部,委员的民主权利缺乏制度保障,不敢或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决策流于形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重大问题的盲断、乱断、误断和错断。如果我们对这种情况漠然置之,任其存在和发展,就不能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就会窒息党的生命和创造活力,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风险,甚至重蹈苏联东欧共产党的覆辙。

(四)精神懈怠、意志衰退产生的风险

良好的精神风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如果党的精神懈怠了,意志消沉了,就会引发思想僵化、创新停滞、道德滑坡、奋斗精神泯灭的连锁反应,党的生机活力就会被销蚀,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就作不出反应,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不再具有先进性。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并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靠的就是广大党员群众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忘我的牺牲精神。在党的中心工作由领导革命战争转为领导经济建设后,党更加强调增强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活力,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预见到执政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谆谆告诫全党,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多次指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号召全党:要“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6],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1]。

在90年的奋斗征程中,正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才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但随着执政时间延长、执政环境的变化,成绩多了,鲜花多了,掌声多了,在某些党员干部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精神懈怠、意志衰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精神萎靡不振,革命意志消沉;居功自傲、粉饰太平,饱食终日、不思进取,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养尊处优、得过且过;淡忘了艰苦奋斗作风,不想再顽强拼搏,甚至把吃苦耐劳看成迂腐和傻帽,把挥霍浪费当做慷慨大方,拜倒在金钱女色面前,漫步于歌台舞榭之上,沉湎于酒绿灯红之中。精神懈怠,意志衰退现象虽然出现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如果对其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蔓延,必然会瓦解党员干部的斗志,使我们党丧失战斗力,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五)固步自封、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

适应时代发展,提升能力素质,是政党的永恒主题。在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惟有常怀“能力不足”的忧患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在重大风险和挑战面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我们党的成长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提升能力素质的过程。在党的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关头和工作重心转移中,党都遇到并成功解决了“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从土地革命的十年烽火,走向建设最广泛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毛泽东严肃的提出了“本领恐慌”的问题,要求全党都要“学习本领”、“增加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前夕,他再次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加强学习,明确指出:“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7](P1480-1481)。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他明确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5](P271)。”正是由于我们党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时刻保持着高度警觉,党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能力和经验不足逐步走向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面,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党需要继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当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作出进一步的解答;需要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做到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障公平,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稳定,既要鼓励竞争、又要整合利益,以便凝聚社会共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迫切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的能力、领导发展的能力、利益调节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完善制度的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等等。然而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确有不少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满足于往日的业绩;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心态浮躁、浅尝辄止;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喜欢看书学习,发展没有新思路、改革没有新突破、开放没有新局面、工作缺乏新举措,对落后的现状视而不见、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面临的危机无动于衷。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克服,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导致党整体执政能力的下降、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危机能力的不足,以致出现在重大风险和挑战面前的进退失据,贻误党的事业。

(六)背离党的宗旨、官僚主义盛行产生的风险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本。中外政权更迭史警示我们:民心不可违,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一个拥有18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其之所以败亡,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党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已严重官僚化,如同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瓦?博尔金所说:“党的一些高级官员已经蜕化变质,在公众心目中丧失了威信。[8](P285)”党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事业必败无疑。

我们党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重视防止党员干部官僚化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确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培育了党群之间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9](P262)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因为我们党几十年来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保持了良好的党群关系,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同群众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我们党未成为执政党并面临反动统治者残酷镇压、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对于这一点全党同志有着直接的感受和深切的体会,因而都有维护这一联系的高度自觉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大批党员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职务,手中掌握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的执政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地位和环境的变化,使党联系群众的面更宽了,为人民服务的条件更好了,党群关系理应更加密切。然而,由于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一些人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逐渐淡化,沾染上官僚习气;由于我们要以政权的力量推进改革开放,这就使得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脱离群众的危险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把党的宗旨抛之脑后,大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现象。他们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不是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父母官”,视群众为“草民”;对群众感情淡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遇事推诿,不负责任;或是满足于在办公室“上传下达”;或是忙碌于“文山会海”之中,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或是“坐着车子下基层,隔着玻璃察民情”;或是奔波于“庆典”、“剪彩”、“宴会”、“舞会”之间;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如此等等。这些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已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如果我们对此丧失警觉,掉以轻心,不努力加以克服,党就会丧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