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开始实行“绿卡”制度,这张只有淡淡的一点绿、长得很像身份证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一度点燃了很多在华外国人的热情———如果申请到了绿卡,10年间都不用再签证。
现在8年过去了,享受到这个待遇的外国人只有4752人(截至2011年底),而去年入境外国人2700万,常住的就有60万。很多外国人逐渐认清了现实,不再盲目提出申请。
中国一年平均发放200多张技术类绿卡,而单是外国专家局管理的专家就有50多万人。美国每年发放12万张技术类绿卡,是中国的近500倍。
“每年发200多张不如不发,外国人以为我们在玩文字游戏。”中国移民法律专家刘国福说。
“有人说(中国绿卡)是最难申请的,这么说也有道理。”某相关部委工作人员说,“中国绿卡发挥了很大作用,比以前肯定是进步,但现在看确实门槛过高,不利于人才引进。如果你不是有天大的贡献或大公司高级职位,不是千人计划人才,那基本不用提出申请。”
据悉,中国绿卡制度正在酝酿改革,其中,一份近20部委会签的文件行将问世,下一步将是对绿卡审批管理办法的直接修改,“大的方向是放宽”。
卢安克只拿到了许可证
8月28日,湖南省保靖县夯沙中心学校,卢安克主持的12天封闭式乡村支教培训结束了。接下来,他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广西东兰县板烈小学,继续他的支教工作,为此,他现在的单位———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专门给板烈小学发了个盖着公章的函件,很是正规。
去年11月,卢安克终于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张就业居留许可证,虽然有效期只有一年,但已经是这个德国人在中国支教十几年来的第一次。
卢安克1968年出生,1997年来到中国,在广西农村支教,2009年柴静在《面对面》节目里采访了他,卢安克有了名气。那个节目视频和视频里的文字片段至今还在网络上流传,几乎每过几天就有人把它发在微博上。
此前,外界曾一度传言他因为签证等问题,已经回德国不再来了。再此前媒体曾报道,2006年卢安克注册的德国鲁道夫·施泰纳教育友好协会驻中国办事处到期,他的中国居留证也到期了,为方便留在中国做研究,他打算加入中国国籍。根据有关规定,他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他不符合那些条件。最后他只好离开中国半年多,后来又悄然回来。
2011年11月11日,已经成为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正式外籍员工的卢安克,终于拿到了就业居留许可证,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贴出了许可证照片,有网友还以为卢安克拿到了绿卡,向他表示祝贺。
从“40里圈”到中国绿卡
其实,卢安克申请获得的是一种工作签证,只有一年有效期,到了今年11月需要延期,与绿卡差别很大——— 拿到绿卡10年内不用再办签证。
绿卡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俗称,是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可凭护照和绿卡出入中国国境,不需再行办理签证。中国绿卡的历史只有短短的8年。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国际友人”和侨民,中国并不欢迎外国人长期居留在中国。1984年以前,北京市有“40里圈”,外国人在北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以天安门为中心的40里半径内。1984年取消了这个圈,1985年又撤掉了116面“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的标志牌。
也是在1985年,新颁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外国人可以获得长期居留或者永久居留资格。
但据《中国公安报》报道,从1986-2004年18年间,全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友人”只有90多人。同时,另有3000多人获得了定居资格,他们多是侨民。
2004年8月,公安部、外交部发布并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绿卡审批办法),定居与永久居留统称永久居留,一套明确的规定划出了申请永久居留的范围,中国绿卡制度就此诞生。
8年过去了,有多少人领到了中国绿卡呢?今年4月,公安部副部长杨焕宁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情况时,首次透露了中国绿卡的具体数据:截至2011年底,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4752人,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1735人。
5月26日,北京警方举办了一个现场颁发绿卡的活动,现场给三位外国人换发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活动上介绍说2004年以来北京共有852名外国人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目前拿到绿卡的有721人。
申请中国绿卡非常难
64岁的比利时人范克高夫是北京警方现场颁发绿卡活动的主人公之一,他的绿卡是在记者围观下由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手里领过来的。拿到绿卡他很开心,妻子在旁拍照留念,不过,他也认为拿绿卡的过程实在不容易。
范克高夫是最早来华的外籍商务人士之一,来到北京20年,现在是一家中外投资顾问公司的负责人,他曾任北京市政府的高级顾问,还曾为北京奥运会“搭建中国管理机构和外国商业团体之间的桥梁”,获得过包括上海“白玉兰奖”北京“长城友谊奖”,甚至中国政府“友谊奖”。
“我总是开玩笑说‘如果我不能拿到绿卡,中国就没人该拿了’”,范克高夫日前对《环球时报》英文版的记者抱怨,申请绿卡的过程“非常困难”。范克高夫说,虽然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取得很多成就,但拿到中国绿卡还是十分不易,提交了大量文件,经过多次面谈,才最终拿到。
范克高夫是幸运的,大多数在华外国人甚至没有提出申请的资格。想申请中国绿卡吗?要看你是不是高端人才:
如果是投资,50万美元是起步额度。如果是任职,你需要是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以上职务,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以上职称,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而且你工作的单位还需要是国家部委、省级机构、重点院校、国家重点工程……
如果是突出贡献类国家特需人才,那你需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重大、突出贡献或对国家有重大价值的世界顶尖人才、特殊技能人才等,包括著名科学奖项获得者、世界知名学者、企业家、运动员、文艺人士等。申请时,需要提供获得的具有世界影响力或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证明等材料。
比如,2004年第一批获得绿卡的人中,就有杨振宁,出入境部门把绿卡送到他家,他毫无疑问属于“突出贡献”类。
卢安克对中国有突出贡献吗?他无法提交规定中认可的那些证明材料。他没有投资50万美元以上;他不是副总不是副教授,也不符合对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相关条件,更不是千人计划里的人才,他不可能获得中国绿卡。
卢安克自己也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绿卡?”他说,这根本不可能,自己达不到中国绿卡的申请资格。但这并没有给卢安克带来困扰,他对现状满意,拿到就业居留许可证已经很开心。
绿卡数量“跟没有一样”
中国移民法律专家刘国福多年来研究中国绿卡、国籍等问题,在他看来,现在的绿卡门槛太高,不利于人才引进。
按照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持有中国绿卡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1735人,年均248人。“248张是什么概念?”刘国福问南都记者,“同期美国年均发放绿卡多少张?100万张!技术类每年平均12万张。”———美国每年发放的技术类绿卡是中国的近500倍。
刘国福介绍说,2006-2010年,有22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年均引进技术类永久居留移民10万人。有近2000万人口的北京市至今年均发放了中国绿卡不到1百张,完全不成比例。
刘国福认为,我国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有问题,但还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他看来,每年200多张绿卡“跟没有一样”,刘国福说,“这会有负面效果,外国人才会认为你就是在玩个文字游戏。”
2011年,106万人获得美国绿卡,其中中国人第二多(仅次于墨西哥),占到了总数的8 .2%,共有87016人。这个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拿到美国绿卡的中国人有64238人,占5.7%;2010年70863人,占6.8%。
2011年的美国绿卡数据是4月份公布的,就在同一个月,中国公安部公布了中国绿卡数据———截至去年底一共发放4752张。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中国不是,但中国同样需要吸引海外人才,绿卡已经成为了瓶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