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

那些年那些人

大家好,我叫安利利,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个金秋的9月,我刚刚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宣讲的题目是《那些年那些人》。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家就在通州区永乐店镇小甸屯村,从那里坐车进城需要3个多小时。

我11岁那年,父亲在被病魔折磨了五年后,还是离开了我们,留下我和已经50岁、大脑有障碍的母亲。为了给父亲看病,我们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借遍了,大伙儿都不愿意再借钱给我们,因为知道我们根本还不起。我曾经为了50块钱的学费给妈妈下跪:“妈,我要上学,我要上学,我要上学啊,我求求您了,给我借钱交学费吧!妈!”妈妈看着我,嘴里嘟嘟囔囔的说“上学,上学,借钱去,借钱去……”,她挨家挨户去敲门,那个时候,我就眼泪汪汪的、拽着她的衣角跟在身后,我实在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一听到“交学费”这三个字,。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恐惧。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家中破败的老房已经不能用“简陋”来形容。有一天夜里,雨下得瘆人。妈妈刚把我从炕上抱起,只听“轰隆”一声,房顶塌了,差一点就砸着我们娘俩。村委会得知情况后赶紧在老房的旁边盖了2间小房,还为我们办理了低保,就是这每月二百块钱的低保金帮我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一天上早操的时候,小学王校长看到我穿着单鞋在寒风中发抖,他问我:“你怎么不穿棉鞋呀?”我低着头说:“我,我没有。”他赶紧为我买了一双新棉鞋,棉鞋穿在脚上,暖在心里。他还为我交了小学期间所有的学费。

上初一的时候,永乐店镇政府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我结识了张朋叔叔。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单位,只知道他是通州区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没有他三年的资助,我根本无法完成初中的学业。

初三临近毕业,我又发愁了,因为上高中的学费会更多。看着日渐苍老的妈妈,我犹豫着,是外出打工,还是继续求学,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15岁的我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得整夜睡不着觉。就在这时候,永乐店妇联帮我联系上了杜家鹏阿姨,她经营着一家小旅行社。她不仅资助了我高中三年的学费,在我上高三的时候,她竟然告诉我,要掏钱和镇政府一起翻盖我家的老房。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们农村,房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尊严的象征。我曾经无数次在睡梦中祈祷,祈祷自己可以在第二天醒来后,破旧不堪的、没有院墙的旧房子,变成了一座和别人家一样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我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踏踏实实的学习。可是现在,就在现在,杜阿姨和镇政府就要实现我的梦想了!

转眼间,5间大新房建成了,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看着眼前的新房子,那种美妙的感觉真的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我有了18年来从未有过的安全感!我再也不用为自己缺少一个像样的家而感到自卑了!就在这一年,我以610分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

在大学里,我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带头到贫困山区支教,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今年我被学校保送上了研究生。一直资助我的杜阿姨表示要继续资助我,直到我研究生毕业。还有,镇政府为了帮我完成学业,资助我5000块钱,并给我家送来油和米面。

我的同学说,在我的身上可以闻到阳光的味道。早逝的父亲、残疾的母亲、无休止的贫困都没有在我心底留下阴暗的影子。只有我知道,我的乐观和坚强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和政府以及好心人的大爱,帮我挡住了所有的黑暗和风雨。我的心中只有感恩和坚强,它们已经融入我血液,成为我的一种成长习惯。虽然现在的我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我始终相信,有党的关爱、好心人的帮助,我定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尽自己所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天,不求索取,不图感恩,只为回报,回报那些年里的那些人。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