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再改革——民主发展的新突破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潮流所推、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时机己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理论阐述,又是表明态度,还是工作部署。之所以说要坚定不移,说明现实中还有人存在犹豫、动摇,甚至反对,理由无非是国情、阶段、素质等与民主的进程不相符。
对当今中国来说,民主是个亟需构补的东西。用“发展”反映不出程度,用“构建”不能说明已有的成就,用“完善”不能反映缺项太多的情况,用“改革”、“补充”等都难以说清楚。我们的民主的确有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某些方面还有独到之处,但我们又感到很不完整,所以用“构补”可能适合反映当前的现实。之所以在“构补”前加上“亟需”,是由我们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可以用一个比喻,我们已经开始建造民主的“房屋”,现在仍需要继续建,一些房间还没有搭起,也就谈不上进行“装修”。可旧房已经拆了,又需要住进去,所以是“亟需”的。
民主不是西方的垄断和特权,其他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探索自己独特的民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党持续执政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切实发展民主,只是表明态度、作出一种姿态、打起政治太极是不可能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
民主政治涉及两个维度:一是竞争的真实性,一是参与的广泛性。我们不能仅在一些细枝末节、较低层次、极小范围内下功夫,而忽视或回避在根本性、基础性、决定性环节和大范围上的民主问题。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对政治体制改革,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主要提高竞选层次,二是主要扩大参与、协商和监督范围。我认为,两个方面都不能少,都是政治体制所需的,一个民主、高效、廉洁、公正的政治体制没有这两个方面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推进民主,进行政治体制的再改革,必须既要大胆实践,又要慎之又慎。处理这一矛盾,我认为可通过县级以上局部地区的大胆实践和国家层面的慎之又慎,选择几个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区,不设禁区,大胆尝试,成功经验推而广之,失败教训引以为戒,从而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国范围的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发展的真正突破。
公共服务体制再改革——奠定长期平稳发展的制度基础
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统一、全面、平等和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是一个国家民众真正得到国家呵护的基本体现,是激发人民爱国热情的现实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平等、健康与成熟的标志。结合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不建立和完善起一个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制。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所要求的,也是我们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承受和解决的。低水平、不全面、差距大的公共服务不仅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符,也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格格不入。如果我们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还满足和歌颂从无到有的局面,而不尽快在全面、统一、平等和提高上下功夫,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亵渎,也是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极端不负责任。如果认为财力不足,我觉得完全可以放缓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严重不符的庞大公务开支增速、切割国有企业的高额垄断利润来解决。
(本文原载于《改革内参·综合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