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0年后,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迄今又一个10年。10年改革究竟进展如何?当前中国改革面临什么“掣肘因素”?着眼于未来,下一阶段中国改革应该采取什么战略?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笔者以为,根据中国改革的自身发展逻辑和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中共十八大后的中国改革战略应该“有所超越”。这种“超越性”改革战略,应该是能够“上见天光,下接地气,中立人本”的战略,以使其更具时代“大智慧”和更有宏观“大视野”。那么,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超越”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1 经济改革的三大差距及其深层原因
在谈“超越性”改革战略之前,先从对改革进程的判断谈起。这是立论的基础。
1.1 经济改革的三大差距
根据个人的调查和了解,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判断,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在曲折中展开的,有进展,亦有缺憾。进展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1992年所设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任务,有好几个大的方面还没有完成,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要害性的领域和环节,“攻坚”之战可以说打得比较艰苦,一些“坚”并没有攻下来。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瓶颈”依然存在,与当初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有三大差距: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国有经济改革尚未到位,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改革比较滞后。从产权结构看,垄断性行业基本上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我最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最新数据作了计算,从2010年有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民间资本进入具有明显的有限性。如社会普遍关注的铁路运输业,仅占2.1%;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也只占3.7%;特别是航空运输业,2008年为2.5%,2010年反而下降到仅占0.5%。这组数据还是在国务院两次提出“非公发展36条”之后的新数据,可见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之艰难。
第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支撑的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土地及其它资源、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虽然最近在存款利率浮动方面有所启动,但总体分析,各类要素价格(包括利率、地价、资源性价格等)仍处于“半市场半统制”状态。
第三,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关键环节”的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一些部门仍然通过诸如审批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政府干了很多不该干的事,如热衷于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但是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督方面又存在严重的“缺位”,需要认真反思。近一时期,网上流传某地方官员在京城“亲吻”投资项目文件的照片,我看了很不是滋味,随手记下两句“随感”:“地方官员对审批权力的亲吻,绝不是中国的福音;审批制的喧嚣,也绝不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1.2 经济改革“胶着僵持”的深层原因
中国改革步履维艰,至今仍然处于“胶着”状态,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改革受到现存利益格局的掣肘。为什么垄断行业的改革如此艰难?因为垄断行业受到有关力量的牵制。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学界一再呼吁要改革审批制,但是为什么真改审批制又如此艰难?因为依赖审批制寻租的力量不那么痛快。老子《道德经》第57章有一句话:“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我(指执政者)不胡折腾,百姓自然就富裕了;我没有私欲,百姓自然就淳朴了”。为什么政府有些部门热衷于揽审批之类的“事”?实质在一个“欲”字。
第二,有思想理论认识方面的原因。从全球范围来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转轨国家,中国也好,越南、老挝、古巴也好,都属于在社会主义这个框架之下的改革,面临两种“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理论。第一种,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为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容”的,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格格不入”的。这种模式的实质:简言之,要“社”不要“市”。这种理论被斯大林推向实践,造成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灾难性的厄运。第二种,市场原教旨主义,也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但是要“市”不要“社”。两种主张呈两个极端。因此,探讨21世纪初叶中国思想界的精神障碍,需冲破两种牢笼。由此使我想到,21世纪人类文明,须打破“双重奴役”:集权主义的奴役;自由主义经过异化构成的新的奴役。中国经过33年的改革,在克服两种“不相容”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思想,在我们社会当中仍然存在,而且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应该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认识,并没有完全突破上述两种思想的牢笼,需要实现超越。
第三,具体操作本身也有值得内省的地方。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目标是正确的,但在一些具体领域,还存在一些操作性的问题。比如国有经济改革,理想的目标是将国有企业定位于公益性,但现实状况却相当复杂。在2010年全国11.4万户国有企业、64万亿总资产中,哪些属于公益性的,需要按照公共性原则来运作;哪些属于竞争性的,需要逐步予以调整,迄今并没有划分清晰,以致造成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混淆。再比如住房,前些年对于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制度安排也不象现在这样清晰。
在以上三点中,关键是既得利益格局的掣肘。可以这样说,不打破既得利益的格局,深化改革很难。
1.3 近年中国改革领域出现的三点新情况
近年来,中国改革领域出现一些新情况。根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围绕是否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取向”的改革问题,再次出现争论。一些论者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取向有所动摇,一些领域的改革有所停顿。
其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权力与资本合谋、权力与利益交换”的严重腐败和种种不公正现象。如何排除既得利益格局对改革的干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新的战略问题。
其三,转轨的“三不足”:即转轨动力不足;转轨队伍不足;转轨共识不足。我在2012年4月29日亚洲转型国家对话会议上提出此问题,值得共同思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