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需要探索带有“超越性”的改革战略
在上述情况下,对改革的大思路有什么思考?我认为,下一阶段,建立更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更大范围的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新体制,需要有新的超越。就是说,不应再是前一阶段思维定势的简单延续和惯性运作,而是需要基于新情况、新矛盾,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来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框架,以此来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下一步,需要提升为更具时代“大智慧”、更有宏观“大视野”的“超越性”改革战略。
超越性改革战略的三个基点:上见天光,下接地气,中立人本。
2.1 上见天光
所谓“天光”,指的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特别需要关注两道“天光”:
第一道“天光”:现代市场经济。21世纪第一个10年,国际国内都出现一些新情况,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迄今依然未能摆脱困境。这使得市场经济理念受到新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已“陷于绝路”。我认为,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是应该汲取的,这场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市场经济某些弊端更值得反思,特别是美国市场配置“过度”(尤其是虚拟经济市场过度和货币体系的弊端)问题,更需要引以为戒,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真的“陷于绝路”了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至于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一则,我们苦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二则,我们又苦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东西。尽管市场经济有种种弊端,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比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体制。在联合国190多个国家中,只有朝鲜仍坚守反市场的计划经济。而2012年7月古巴劳尔主席来中国访问,共同探讨改革开放,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说,中国还是市场经济培育“不及”的问题,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不能动摇。
第二道“天光”:社会公平正义。2011年世界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伦敦骚乱”、“阿拉伯变革”等事件,使我们看到了另一道“天光”: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光”。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尽管各地民众诉求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发达经济体的民众主要不满于经济不公平,发展中经济体的民众除了不满于经济不公平外,还不满于政治不公平),但民众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是共同的、本质的。原思维定势认为:民主体制可以解决经济不公平问题。现在看来,此种思维定势也需要超越。应该说,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山先生讲,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应当顺应这股潮流。
2.2 下接地气
所谓“地气”,指的是“中国改革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2.2.1 国情:从历史看,中国是个封建传统比较浓厚的国家,封建特权依然存在,历史欠债较多,改到深处会面临一个“潘多拉盒子”。从现实看:第一,中国仍处在不发达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坚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旗帜不能放弃;第三,13亿人口大国,基本公共服务任务艰巨;第四,国家尚未统一,不仅两岸之间,而且大陆边疆也需防止分裂。这些都对改革,特别是改革中枢带来至关重要的考验。
2.2.2 民意:目前国民比较集中的是三大意见:一是社会腐败严重,特别是官员“寻租”行为令人忧虑,已接近社会的容忍底线;二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除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外,因机会不均等和分配过程的不公正而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三是公民权利缺乏有效保障(例如在征地、拆迁和社会治理中的矛盾比较尖锐)。三条民意不可违。
2.2.3 环境:资源耗费,环境恶化,“绿色”群体事件不断爆发。近日四川德阳什邡群体事件中,90后中学生成为骨干,值得重视。环境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地气”。
2.3 中立人本
所谓“人本”,指的是“以人的自身发展作为改革根本导向”。我在拙著《人本体制论》中,对于作为根本导向的“人”,强调其三层含义:横向上“全体人”,纵向上“多代人”,内核上“多需人”。现在,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凸显,如何使人活得有尊严,成为时代的主题。
2.3.1 “人本”针对“物本”。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物本主义”倾向。到底是单一的唯GDP挂帅,还是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当前处在新的发展理念与传统的发展理念博弈的时刻。中国到了从“物本导向”向“人本导向”战略提升的新阶段。提出《人本体制论》正是旨在克服传统的“GDP至上”的“惯性运作”。
2.3.2 “人本”针对“官本”。中国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官本位社会”而非“公民社会”,最大特征是重“权力”而轻“权利”。必须强调尊重公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利,特别是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利,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3.3 “人本”拒绝“民粹”。要实现社会公正,但要防止“民粹”。无论是“权贵”还是“民粹”,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不利的。中国应防止堕入民粹主义陷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