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了墨子,也就丧失了民主与科学
伏羲所创造的文化因为各种学术上的纷争而导致其无名(文化上的圣人之名),但无论怎么样,后世将这种文化还是继承了下来,可是,墨子的学说在后世几乎消失了。
关于墨子,后世对其和其学说的认识是武断的。这来自于儒家的文化专制。墨子是先秦时期与儒家有同样繁荣景象的学术,是当时的显学。墨学也是当时唯一直接与儒家相对的学说。儒家强调礼是有等级的,而墨家强调,礼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事实上,孔子提倡的“仁”的精神并没有被后世儒家真正的发扬光大,恰恰相反,却被墨家发扬了。
孔子说,仁者爱人,意思是,仁的意义简单明了,就是爱人的意思。孔子对仁的实践来自于礼,但是,儒家强调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礼使其仁的精神停留在了贵族的层面上,这是大局限。这种局限后世儒家没有去解决。相反,先前从学于儒家的墨子很好地发挥了“仁”的精神,这就是“兼相爱”。
墨子的“兼相爱”精神是强调要爱一切人,要超越自己的好恶。这一点,后世儒家包括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等,都对其多少有些微词。事实上,这种超越个人好恶的“爱一切人”恰恰是一种基督教和佛教讲的超越了个体生命的一种大爱、大善、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墨子才是真正的圣人。墨子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圣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十分赞扬:“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地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博爱与平等可以说是产生民主的基础。西方基督教社会如果没有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观念,西方的民主就难以存在。墨子的“兼相爱”实际就是一种博爱的精神,而且比西方的博爱观更为彻底。西方的博爱观是一种宗教道德,而墨子的博爱是一种理性精神。墨子还提出“尚贤”和“尚同”,即选择君王和士大夫一定要是贤者,要打破宗法世袭制,并要“一同天下之义”。在这里,打破宗法制就是一种民主的意识,而一同天下之义,讲的是在民主之上要以一种“义”的理性精神来治理天下。墨家虽然没有强调法律,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强调法律,但是,这些思想已经是最早的民主、平等与博爱观了,而这一切,都不过是体现了一种“仁”的精神而已。
在当时的各家,我们看出,道家是避世的,是隐士;儒家虽表面上看义正辞严,孔子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儒家比起墨家来,就没有墨家的勇敢。孔子作《春秋》,因对时政有褒贬,所以没有留下真正的《春秋》,原因是怕时政,这与墨家是不同的。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陆贾《新语·思务》),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这是儒家子弟当时没有的精神。儒家多是口头中的教育,而墨家是实践者。
从这种真正的“兼爱”精神和牺牲精神来看,墨家比儒家更为彻底。墨子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大圣人。墨子具有耶稣的为天下而赴死的精神。只可惜,墨家没有留传下伟大的学说。恰恰因为这一点,后世对墨子有了轻视的态度。
但是,在当时贵族当权和统一中国为要旨的社会时期,墨家的学说显然不可能成为主流,相反,与贵族社会息息相通的儒家学说就不同了。儒家旬子培养了两个学生,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相当然地继承和变革了儒家的礼教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墨家学说更为清冷了。事实上,墨家的学说基础在民间,在贵族阶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汉时独尊儒术后,墨家――这一儒家的对手自然被封杀了。关键的问题在于,儒家的礼教在民间被驯服了下来,“兼相爱”的思想根本就不可能了。墨家学说在这时几乎丧失殆尽。
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伤心之处。中国人本是有平等观念的,在一段时期内,民间还甚为尊崇,但到底被儒家打败了。这是民主败于专制。
因此,墨家学说的丧失是中国文化基因中最为重要的成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