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成“地方新政”绕不开的大考题(2)

保障房成“地方新政”绕不开的大考题(2)

厦门“金包银”方式惠及农民工

在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农民工”的提及频率也相当高。“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我们在制定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时候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难点和重点是在农民工身上,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

据韩俊介绍,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政府第一个关于农民工的政策蓝图,其中指出要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要保障农民工的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去年9月份,国务院又提出要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虽然这个政策要求提出来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城市还是寥寥无几。”韩俊有些无奈地说。但他也注意到,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围;二是招用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在依法取得的土地上建设一些农民工的宿舍楼;三是为农民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作为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发源地”,厦门在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分配“零投诉”的基础之上,率先开始探索农民工及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情况。

从1997年开始,厦门陆续建设了外口公寓,向常住城镇的外来人口提供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及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为工业集中区提供三产配套,同时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破解‘征地难’问题,2006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金包银’工程的开发模式。”据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师魏丽艳介绍,“金包银”指的是在工业集中区内部或周边的村,按照工业集中区的要求统一规划,对村庄外围进行规划改造(俗称“金边”),为工业集中区提供配套生活服务;并逐步对村庄内部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俗称“银里”),使村庄环境和村民住房得到改善。

而“金包银”的效应也在3年的时间内就得到了显现,共惠及失地农民8.4万。数据显示,厦门市规划的20个保障性住房小区,目前已开工建成16个项目。厦门累计已开工建设130万平方米“阳光公寓”,可解决1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福建省正在总结推广厦门在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方面的经验。

此后,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逐步形成了包括廉租住房、保障性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性商品房,以及为公务人员提供的过渡性住房、为人才提供的人才住房、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阳光公寓、“金包银”工程等组成的全覆盖、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但与此同时,因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时间及分配方式的过程不同,引发了部分申请者对保障房分配“双轨制”的质疑。近期就有媒体报道称,厦门普通居民与公务员等人员确实存在不同的申请渠道,而申请资格、轮候时间均无法统一。厦门官方回应称,事实上,公务员优先说法属误解,且公务员申请条件更严格。

“厦门模式”能否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显然必须回答这一问题。在扩大保障范围的时候,如何保证保障的公平,正是今年数次全国性保障房会议的主旨之一。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