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与福利之争:保障房如何公平保障?

保障与福利之争:保障房如何公平保障?

核心提示:无论资金、土地、分配、监管,或是政府角色定位,保障房面临的多个问题与挑战,其实并不孤立存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网,互为彼此,盘根错节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住户对户型结构,尤其是对卧室、阳台、厨房等处的设计,不满意度都接近5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邵磊边说,边拿起手中的分析图表。

邵磊曾对北方和西南地区两大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居住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住户不仅对卧室、阳台、厨房等处设计存在不满,对工程质量和隔音效果,以及对小区周边配套设施,如公共交通、购物就医环境等不满意度都非常高。

“相对而言,房屋面积在30平米和70平米左右的住户对户型的满意度较高,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住户对住房空间结构满意度较低,相当部分的住户认为现有户型对空间利用不够,卧室、起居室等使用功能存在不便。”在邵磊看来,这些不满意,正是各地保障房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住户需求所导致。

邵磊是在8月7日参加“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国际研讨会”时提出以上这些观点的。他的发言被安排在了下午。但整整一天,他都在会场,和很多长期研究住房保障的中外学者以及相关土地、建设部门的官员共议保障房。

保障房,一直被认为是惠及上亿中低收入人群的庞大民生项目。截至7月底,全国保障房开工数量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100万套,其中5月开工118万套,6月124万套,7月110万套。而今年保障房建设指标为开工量700万套,竣工量500万套以上。

虽然建设进度快于去年,但有关保障房建设的反思却日益增多。保障房背后,究竟存在多少待解谜题,又有多少深度博弈?频频曝出的资金、土地、分配公平等问题,不仅让某些地方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与道德困境,也让公众充满疑虑与质疑。

保障与福利之争

最近的一重质疑,把河南项城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报道称,在该地的一份保障房申购名单中,有大量政府人员及未成年人获准购买经济适用房。未成年人数高达42人,其中还包括了一名6岁儿童。

项城有关部门随后做出回应,该市经审批后的经济适用房申报人手续齐备,符合规定,且无未成年人获准申购经适房现象。

至此,事件看似解决。但仍有人提出:部分申购成功者是否为政府相关机构公务人员,项城方面始终避而不谈。事件的真相,仍在等待厘清。

项城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保障房背后那只权力之手,已不是第一次刺痛人们的神经。

自2001年开始,保障房寻租的报道,多次见诸媒体: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集资建别墅”,景观设计尽显奢华,按职位高低和与公司关系远近选房,依次是“员工、亲属、县支行其他参与人员、合作建房小组认定的其他参与人员”,随后银行方面虽否认,但这一消息仍让民众感慨万千;湖南衡山县电力局别墅群引热议;安徽电力被曝集资建房,相当一部分是双拼别墅;山西忻州限价房成公务员小区,干部倒卖赚5000万元……

2011年6月,一则“850套保障房房源近九成分给了公职人员”的消息,让浙江苍南县声名鹊起。起因是,苍南县投资约3亿建850套限价房,明确限定主要销售对象为苍南县党政机关和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在职干部、职工。政府办称这批房源比较少,先解决公职人员,老百姓属于第二批来解决。

正因问题频发,在“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原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连用四个问句:“过去十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有多少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人群利用了这个政策自肥?有多少公务员小区占用的是没交土地出让金的土地?有多少掌握权力的人的住房通过隐形或公开的手段侵蚀了社会资源?包括让大型国企、大型央企建保障房,能光给市民建而不给自己的职工沾光吗?”

而与陈淮一同参会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在会上的发言,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平新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由于地方保障房资金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所以在各地方上报的保障房数量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企业建房,这种保障房容易沦为福利分房。但有媒体报道时,冠以“过半保障房沦为福利房”标题。住建部随后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回应称,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主要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为此住建部还专门列举了过去三年间,不同类型保障房的数量和分配去向。

报道虽有出入,但平新乔的担忧却是真实的。

去年初,中央政府确定了未来五年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平新乔走访后发现,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很多将建房任务分解给企事业单位承担。而有地方政府将一半以上企业建房纳入保障房统计口径,他担心这些企业建房会沦为福利分房。

担忧背后,暗藏保障房两大难题:一方面,地方政府资金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分配问题亟待解决。

地方财政吃紧的困局

今年被认为是保障房建设压力最大的一年。

按照要求,2012年全国需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基本建成500万套。有业内人士测算,要完成今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所需资金将超出去年1.5万亿元的规模。

年初,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曾明确表示,中央保障房建设补助资金将超1500亿元。虽高于去年,但与整体资金需求量相比,仅占一成左右的比例。有超过1.3万亿的保障房资金需要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筹集,其中大部分压力落在地方政府身上。

北京市住建委官员8月7日称,已提议启动可能是中国首个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试点,这或将有助于缓解保障房建设计划所面临的资金吃紧困难。北京市已将该议案提交给中国证监会审核。

财政吃紧,一直是保障房面临的挑战之一。曾有消息称,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建设,只是完成了开工部分而已,资金不足导致后续建设情况并不乐观。早前云南省勐海县就曾因缺乏资金,廉租房项目施工的工人不得不解散。

资金困顿,也会影响保障房施工质量及监管。瘦身钢筋、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墙体开裂、楼板漏水等问题,近年来常见诸报端。

为缓解资金压力,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多种尝试。如在商品房用地出让时配套建设一定面积的保障房,这种模式被称为“配建”。

但“配建”也会引发新的问题。有房地产企业就表示,配建模式提高了拿地门槛,前期要投入的自有资金加大了,运营成本也有所提高。另外,还有媒体曝出消息,有开发商对配建的保障房项目消极怠工,或是政府拖欠回购款项,造成项目迟迟不能回购配租。

如何破解财政难题,专家学者向来说法颇多。有人建议,大部分地区的住房公积金积累数额较大,但多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大中城市可以尝试性试点使用公积金为保障房建设融资。有人认为,应允许中低收入者分批多次购买保障房产权,即“有多少资金就购买多少产权”,以便于快速回笼资金。还有观点,要提高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的规模,鼓励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保障房建设,这样就能以较低的成本为保障房融资。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