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否钟情差等生?

诺贝尔奖是否钟情差等生?

就在我们中国人结束双节长假第一天,远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颁出了2012年诺贝尔奖的第一个奖项——生理或医学奖,而摘得今年诺奖头筹的是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和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长山中伸弥,因为他们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有意思的是,得奖后的约翰·戈登在接受采访中回忆称,他求学时科学成绩曾为全班最后一名,并因此被同学讥讽是蠢蛋,还被老师写报告称不可能成为科学家。而当年老师否定他的报告,至今还放在戈登的办公桌上。

约翰·戈登15岁在知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求学时,在250名学生中,其生物科学业表现为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相关科目也都比较靠后,他的生物老师当年也不看好戈登,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很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实际上,诺奖得主小时候学习不好的现象很多,2010年诺奖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诺沃肖洛夫也曾被报道读书时成绩平平,爱因斯坦数次被退学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甚至,还有一家科研机构专门统计了近年来几十名诺奖得主上学期间的考试成绩,发现很少有考前几名的,不少人甚至在中小学期间成绩一般。许多诺奖得主上学时平庸,这也因此被称为“诺奖现象”。

诺贝尔奖是否真的钟情差生呢?还是那些学生时代表现不佳的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培养个人兴趣和创造力上?诺奖和教育之间又是否有某种负相关的联系?

对此,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一个人在学校中的学习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有关系,实际上,一个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基本能力,比如想象力、创造力等。”

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著有《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青春档案》等。

诺奖和谁有关

北京晨报:把获得诺奖和其学生时代表现不佳联系起来,在您看来有没有道理?

熊丙奇:学生时代的学习过程,对于一个人未来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必然的。能够使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往往是他的基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其实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因为学校教育并非天才教育,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那样他的成绩自然就会好,但是如果这个学生在想象力、创造性方面并不突出,那么他未来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就显然比较小,想获得某个领域杰出的成就就相对更难。如果相反,一个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非常强,但是他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很少,那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就可能比较差。所以,并不是说诺奖钟情差生,也不是说差生更容易做出杰出成绩,真正相关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北京晨报:有评论认为中国之所以总是难以获得诺奖,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对此您怎么看?

熊丙奇: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人天生就有,教育则培养它成长、壮大,但是我们单一的学习评价体系,却使得想象力和创造力日渐萎缩,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是在扼杀这些东西,那些关于课本知识之外的想象,学校课程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奖项,诺奖不仅仅影响着各个专业的领域,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怎样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才能培养出来大师,才能获得诺奖?每到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奖期间,这些问题便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近年来,也有许多人对诺奖提出疑问:诺奖真的能代表一切吗?我们是否对诺奖过于执著了?

对于以上质疑,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理性看待诺奖,这没有问题,诺奖不代表一切,获得一次诺奖,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研究环境就是好的。然而,理性看待并非是否定诺奖。没有诺奖,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