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成功开拓对外文化传播路径

韩国成功开拓对外文化传播路径

韩国的MV《江南style》已经红遍全球近3个月,但现在热度仍没有减退,各种新型模仿版本仍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一曲韩国MV让各国人士为之疯狂,江南style如今已俨然成为全世界的Style。江南style爆红全球不得不让人对韩国的流行文化刮目相看。

现如今,借助网络的推动力,韩国的影视、音乐产品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形成了一股“韩流”,韩国流行文化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其实,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在短短数十年之内,韩国已经打造了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产业,提升了韩国的软实力。政府、企业、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为韩国文化对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地,“韩流”涌现全世界。

持续推进“文化立国”

韩国文化产业能够在短短十几年之间形成气候,并且迅速向海外扩张,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延续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强势有力的角色,从战略目标设定、政策体系设计与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谋划,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修筑了“绿色通道”。

二战结束之初,韩国是个农业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并不起眼,上世纪60年代朴正熙通过政变上台,开始推行韩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朴正熙政府设立了产学研研究机构推进韩国的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三者的良性互动,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规划与支持在重化工业化时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韩国没有资源优势却建立了大型的钢铁厂,并推动了汽车、造船等行业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韩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与此同时,韩国的中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中产阶级的崛起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与跃进,也是消费模式的转变,即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不仅增强了韩国人的自豪感,也推动了国内政治的民主化,也开启了文化消费的大门。早在1986年,韩国政府就提出“文化发展要与国家发展同步化”,换言之,政府已经意识到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水平。

韩国工业化的经验昭示着,只要政府将某项产业置于国家战略层面,就一定会投入巨量资源促成这一产业的发展,并且会使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一工业化模式被“移植”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1990年韩国政府出台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在此后的数年之中,韩国政府将文化发展的目标细化,建立相应的政府机构,如1994年在文化观光部中设立文化产业政策局,制定文化发展的综合性计划。文化产业局包含了多个领域的机构,比如影像资料院、游戏产业开发院以及广播影像产业振兴院等,为各个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1997年金融危机重创韩国经济,一些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破产,金融危机也迫使韩国政府寻求产业,金大中担任总统期间正式将“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将韩国建成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1999年跨部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成立:文化观光部、产业资源部和信息通信部三家合作,创立了各自下属的“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游戏技术开发中心”,推动韩国的游戏产业发展。

金大中执政时期,韩国政府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并实施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在法律、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第二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海外市场;第三步,建立韩国文化产业工业园,形成集约化经营。

2001年8月24日,韩国政府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研究院,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强化国际交流,开拓海外市场。2002年,文化振兴院投资兴建了“共同制作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搭建了文化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平台。

卢武铉当选总统之后开始推进“创意韩国”的战略,发展韩国的艺术产业,保障文艺创作的空间以及国民享受文艺作品的自由与权利。继任的李明博总统继续推进“文化立国”的大战略,2009年韩国政府指定文化产业为绿色增长产业,是韩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2010年,韩国政府决定设立共同资源文化产业的综合性组织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研究院规划了200个项目,政府以公共基金的形式投入2000亿韩元对文化产业加以扶持。

“文化立国”的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出炉,经过20多年的贯彻与落实,韩国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市场上有声有色。2008年韩国文化产业占全球的2.5%,位列世界第9位,从而建立与其国力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在欧美文化垄断的夹缝中不仅获得了生存权,而且获得了发展权。

韩国成功输出流行文化

对于中国而言,21世纪前10年是经济狂飙突进的10年,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也正是这10年之间,“韩流”涌入中国,渗透到中国文化消费的各个角落之中。除了韩国政府在战略方面的谋划之外,韩国文化企业也闯出了一条“韩国道路”:在现代性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个黄金分割点。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基本是中小企业,韩国政府为了将这些中小企业扶上正轨可谓不惜血本:韩国文化产业部门获得的预算资金仅次于国防和教育开支,占全部预算的5%。仅依靠政府的扶持,产业政策未必能够变成产业发展的现实。

市场化、专业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影视创作为例,韩国电视剧的生产已经“流水化作业”:主笔作者设计情节—提纲作者编写提纲—对话作者撰写台词—总编剧汇总为脚本—制片人和导演前期筹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放。这种专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使长达数百集的电视剧制作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面向市场的生产“适销对路”。

韩国电视剧在近10年中已经在中国市场“大有斩获”:200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有107部来自韩国,而央视的电影电视频道中则有57%来自韩国。收视率排名前10名的引进电视剧中有7部是韩剧。

韩剧几乎成为中国女性首选的剧目,笔者曾听一位女性朋友讲,虽然韩剧有些冗长,但是我还是喜欢看。毫不夸张地说,韩剧已经俘获了中国女性的芳心,尤其是知识女性更是如此。韩剧所代表的“韩流”何以如此成功呢?

文化工业或者文化产业的概念出自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作家之手,最初是批判现代文化生产已经是可复制、流水生产的时代,是一种异化的文化。然而,大众文化的来临迫使可模仿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内容为王”。

韩剧之所以成功,尤其是走红中国,根源在于,韩剧以“情”来填充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苦恼、空虚,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会让“单子化”的现代人感觉到温暖。  韩剧中不少题材以爱情为主题,凄美的爱情故事总是会催人泪下,剧中情节多多少少会触动观众的情感软肋。比如电影《空房间》为人们呈现了一幅跨越阶级、金钱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虽然锦衣玉食但是却遭受变态老公的虐待,而“入室”的陌生穷小子却带给了她爱情的滋润。

除了对现代性引发的心理危机的把握之外,韩国还在“开发”儒家文化的资源。韩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韩剧中经常出现中国文化典籍,如《新娘十八岁》中的主人公需要背诵《出师表》,共同的文化背景能够迅速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  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以绝对优势长期占据同时段收视率的榜首。以古代为题材的韩剧基本以中国为第一海外市场,对于欧美观众而言,这种题材的影视剧还存在着文化的隔阂,而在儒家文化圈则可以获得“知音”。

仔细回味,“韩流”所代表的文化内核并没有太多新思想,但是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之间,韩国却巧妙地扮演了“使者”。韩国文化产业红火的背后是一种创新精神与创新体制的建立,没有创新的文化,要么一潭死水,要么只剩下说教。

从威权向民主的转型为韩国人的创造提供了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只有在自由的空间中,创新才会自由翱翔;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为韩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出口大户。

文化传播或者输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国家战略、企业创新与社会活力三者良性互动的果实。刻舟求剑式的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可能只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一厢情愿。

(作者系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