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太快
如果生活一直没有变化,目前的生活就是过去的延续,也就不需要怀旧。一般怀旧总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饱经沧桑以后,才会冒出来。因为曾经有过的东西不存在了,今后也不会再拥有,上了年纪又不得不退出今日世界的创造舞台,怀旧自然就开始了。
可正朝气蓬勃的80后,其人生经历不过二三十年,怎么也开始怀念起“美好的旧时光”?
一位网友的感慨或许可以解开答案。他说,看到网络上收集起来的童年记忆,“不过二十几年时间,这些东西就如同古董一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的确,“80后”生于改革开放伊始阶段,长在社会变革的上世纪90年代,就业于新世纪。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伴随着他们成长,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他们以往的生活。新与旧的交替、红与黑的对撞,传统与新锐并存、虚拟与现实相消长。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胡光伟表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变化有目共睹,“80后”经历的变化太多太快,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才十几、二十几岁就“老”了。
怀旧是解压阀
进入21世纪,大学不断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现在也已变成大众的普及教育。这就使得身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80后们没有了任何优越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有大幅增长的数字,但也有惊人的大学生未就业人数以及房价的飙升。
广州日报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推出“80后”生存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觉得‘80后’面对的压力大吗”的问题时,52.6%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90后’”;仅1.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值得指出的时,在广州日报等机构的调查中,38.2%的“80后”每个月都会给父母补贴家用。其实,社会养老问题将会像一个幽灵一样深深缠着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上要赡养“四老”,下要抚养“一小”。其间压力不言而喻。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社会的变革以及80后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正是这些压力过早地吞噬了年轻的80后们的青春。如今的房奴、孩奴、裸婚等社会现象新名词折射出80后们的生存困境。
因此,有人认为,对童年的怀旧是80后面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自我解救。
怀旧中寻求认同
2009年,一个名为《80后成长纪念册》的帖子在天涯论坛走红,至今已翻了220页,回复量超过两万。作者白小帆本来只打算写写儿时的电影记忆,没想到回忆刹不住闸--那时的零食、流行歌曲、动画片、联欢会、语文课文,全在记忆里显影了。
在网友的诸多反馈里,白小帆听到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我也是!”她在这里找到了组织。
有个网友说了句让她“热泪盈眶”的话:“一直以为我的成长经历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当年,在不同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小孩子和我做着同一样的事情。”
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多是双职工。在这些人的童年记忆中,自己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有曾经一起疯玩的“发小儿”--但这些儿时的伙伴,大多已经消失在快速城市化的几次搬家中。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其实挺寂寞的,生活里的很多细节没有人分享。”白小帆说,“小时候的很多傻事都是自己做,自己偷着乐。所以多年以后,当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时,就特别激动。小时候最讨厌和别人一样了,现在又觉得有人和自己共享同样的记忆,特别幸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