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绪程:十八大后中国面临的挑战

袁绪程:十八大后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段时间以来,海内外的媒体和网络上,关于十八大以后中国改革的讨论异常热烈。战略与改革网(reform.org.cn)主编孙正则为此专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袁绪程副秘书长。对袁绪程副秘书长的访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走到了重大历史关头;第二部分:未来十年的重大挑战;第三部分:未来十年的重大改革。我们将陆续刊登以上三部分。

中国走到了重大历史关头

改革尚没过大关

战略与改革网:您是长期研究改革的专家,写了不少关于改革的文章,前些时候,战略与改革网陆续刊发了您的《中国:21世纪初的战略思考》、《关于中国未来十年改革的总体意见》等一系列文章,反响较为强烈,许多网站也纷纷转载,我们还想就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进一步听听您的高见。

袁绪程:谈不上专家,也不是什么高见,谈点个人的看法吧。

战略与改革网:十八大日益临近了,我似乎感到,人们对十八大的期盼日益强烈,甚至有些焦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上,关于改革的讨论异常热烈,其火爆的气氛应该说超过了当年的十七大,请问这是为什么?

袁绪程:我也有同感。“十八大”将标志着一个十年结束了,另一个十年开始了。人们对未来十年既充满期望,也有无尽的担忧,寄希望于党的十八大新领导人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当今中国向何处去,今后的路怎么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党是领导一切的。今年是党中央的换届年,又恰逢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十八大比十七大更为引人注目,是可想而知的了。

从2002年的十六大至今,整整十年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财富的积累也史无前例。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总量从占世界第六位的10万亿元人民币跃升到占第二位的近5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从1000美元上升到54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过去十年也留下了许多问题——后面我还会谈到。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对于一代又一代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富裕的中国人来说,十年并不短——五零后已奔六,进入退休阶段;六零后奔五,进入“知天命之年”;七零后奔四,年届不惑;八零后都三十而立了,曾经还是少年的九零后转眼间已经大学毕业找工作了——想起来,难免有沧桑之感,着急啊!人心在思变、盼变,盼国家变。人们希望看到新的决策者,new face(新的面孔),渴望新时期的到来。客观上来说,中国也有变的压力,现在经济增速在下滑,内外矛盾不断,大家都感觉不能再按老路子走下去了,盼望着十八大有新的改革。

战略与改革网:是不是可以说,虽然搞了30年改革开放,但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改革和发展还没有过大关?

袁绪程:是的。不少人都这样看。通俗地说,发展和改革还没有“过坎”。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或重要关头。中国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等收入国家的“坎”上。过坎不容易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几经折腾都没有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过坎”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更加艰难,多了一个与经济转轨相联系的政治转型的“关口”。借用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说法,中国的现代化如同过三峡,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关口,过关后才能一马平川。

战略与改革网:中国如何过关呢?能够过关吗?

袁绪程:过关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意为不能继续按常态演进了,要有非常态的变革即改革或革命,只有通过非常态的变革才能过关过坎。社会变革有三种途径或形态:一是慢慢过,可称之为自然演变或自然博弈,时间会长一些,其过程没有明显的有意的方向性的推动;二是主动给力,加快一点,可称之为改革——改革是由统治者推动和领导的;三是激进地强行求变,可称之为革命——革命是由被统治者推动的。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过不了关甚至是翻船、退回去重来的例子。

就当下的中国而言,许多知识分子希望加快改革,而不是缓慢的演变,因为人生苦短,希望有生之年享受民主和现代化的成果。此外,历史给予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机遇期不会很长,改革的时间之窗会越来越短,甚至会关闭,不可能像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那样有长达数百年的慢慢演变。当然,多数知识分子也不希望激进的革命,因为历史上的革命大多很恐怖,搞不好甚至会天下大乱,革命狂欢之后可能倒退,预后不佳。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由多种合力推动的,改革能否成为当政者的首选恐怕也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不改革的维稳可行性

战略与改革网:独立学者荣剑曾提到一种可能性,即“我们就是不改,你们怎么办”,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袁绪程:这要看什么样的“改革”。荣剑传来的“不改”的信息或提问,指的是“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或者说“不做大改革”。事实上,这十年来,局部的、专业化的、精细化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当然这主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期盼的政治体制改革很少发生,甚至出现与人们预期相反的变动,而且是在改革的旗号下进行的。应当指出,不同的人对改革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读,比如有人认为改革是维持现有体制的“自我完善”或“修修补补”,亦有人认为改革是突破现有体制的“转型”或建立新体制;还有人打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的名义,回到从前的体制。究竟哪一种说法算“改革”呢?究竟哪一种意见“反映”了最高层的看法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做假设,假定在A种条件下会有B种改革。从理论上说,是否改革取决于高层对改革或不改革的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和选择,取决于他们的风险承受力以及改革需求的强度。一般来说,风险承受力弱的决策者倾向于风险最小化;风险承受力强的决策者侧重于收益最大化。这与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将风险最小化作为投资基准,有的侧重于收益最大化。

战略与改革网:您认为,“不改革”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袁绪程: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中国是否进入了危机时期或潜在危机期,如果进入危机期,不论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还是执政者的危机,都可能促发改革;如果没有危机,甚至是太平盛世,一般不会大改。如果是意识危机,那就要看领导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或风险偏好。荣剑传来的信息有两点,一是体制内的主流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即便不改革,维持十年或二十年都不会有大问题(即不会翻船);二是改革的风险太大,超出了承受力,即使潜在的收益大也不行。不是流行这样的话吗——“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找死不如等死,所以“击鼓传花”是可以理解的。

战略与改革网:你认为这次经济增长减速是否会导致危机,如果不改革,能够维持多久?

袁绪程:我觉得,这次经济减速不完全是周期性的,其中有结构和体制的原因。如果这个判断能成立,稳增长就不单纯是宏观调控所能解决的短期问题,而是调整结构和体制改革的长期问题。如果不改革,长久以往就会导致危机甚至是动乱或革命;从短期看,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维持两三年还是可能的。我个人认为,假如不改革即不进行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整体改革,维持现有的体制至少需要下述条件:一是能够止住经济下滑,至少不大幅快速下滑,确保财政有足够的维稳经费;二是决策者不犯大错,有调控和处理各种风险的能力,如应对社会冲突、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危机等等的能力。应当看到,从“守”的角度来说,即使不改革,短期内应对危机还是有空间的。因为政府的财力非常大,政府掌握了最好的资源和优质资产,比如,许多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大楼盖得都很漂亮,即便财政出问题,政府大楼“出售返租”也能迅速贴现出巨大的现金流。此外,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国企产权的变现也能应财政之急。再如,有人认为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会引发财政金融危机,我看这是低估了中国特有的“地方财政金融互保联动加中央政府兜底”机制的抗风险和平抑能力。地方政府债务有多大?银监会公布的是十万亿,民间估计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就算三十万亿吧,只要不是同时爆发,也不会出大危机,“地方财政金融互保联动加中央政府兜底”机制会化解各自独立的风险。这就像统一的保险制度可控制各自独立发生的风险一样。从技术上讲,欧盟国家的债务危机迟迟不能控制,正是它缺乏统一的“联保”和“兜底”机制。再如,在短期内继续实行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减缓经济下滑也不是不可能的。虽然投资效果差,但修路架桥总比“挖坑填坑”好吧?

战略与改革网:政府拉动投资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呢?

袁绪程:印钞发债呗,纸币时代的大国应对危机都是这样做的。何况当下中国的通胀率还不高,发国债的空间还是有的。

战略与改革网:这不是饮鸩止渴吗?

袁绪程:也可以这样认为。常言道,过一关是一关。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在现有的体制下,不要指望拿出“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战略与改革网:倘若问题集中爆发,如多数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泡沫等同时爆破呢?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