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幸福观变迁:你,幸福了吗?

国人幸福观变迁:你,幸福了吗?

六成受访者感觉“幸福” 学历越高幸福指数越低

盘点新时期中国人幸福感十大标准 身体健康居首

你,幸福了吗?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享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神圣权利,创造幸福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要真正达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人的幸福观变了吗?中国人认为的幸福是什么?我们试图通过50、60、70、80、90、00年代生人的经历,勾勒出他们所处时代的幸福观。

50年代的幸福:穿上工装当工人

“那个年代的人啊,没那么多想法,我觉得当时穿着工装,特别是衣服口袋上印有‘首都钢铁厂’几个红字的那种,就倍儿骄傲,倍儿幸福。”

——77岁的王国伟

1951年,18岁的王国伟进入首钢,那时首钢的名字还叫石景山钢铁厂。

当年,抗美援朝还在进行,国家需要钢铁,首钢发出了“苦干三年”的号召。王国伟说,在那个年代,工人普遍都有一种以厂为家的精神,苦点累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是一种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体现。

那是中国大工业时代的一段幸福时光。“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被写入1954年的宪法里,全社会都在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而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更是被印在了新版人民币上。

进入首钢的第二年,王国伟的生活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厂里分了房,砖砌的平房,带厨房、炉子,大床铺,十几平方米,水电全免费。二是找到了媳妇。“好待遇、好福利、好名声”让王国伟找对象时也尝到了不少甜头。“那个年代,上学看成分,找工作看成分,找对象,那更要看成分。家里穷没关系,而如果成分不好,那就不但眼下抬不起头来,而且以后还会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王国伟说。

作为一名钢铁工人,虽说在面子上成就感十足,但其实工作起来并不轻松。“确实累!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追求,觉得这样就很满足了。”

2005年6月30日,燃烧了近半个世纪的首钢5号炼铁高炉熄灭了火焰。王国伟在现场参加了灭火仪式,他说时代变了,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当工人的?

王国伟退休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个以工人身份而骄傲的年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隐退了。

60年代的幸福:唱红歌吃饱饭

研究光谱分析的大学生谭仲甫,毕业后被分配到带“光”的打火机厂,月薪42.5元,婚房是土坯房。60年代的幸福感在于唱红歌,在于吃饱饭。

1963年深秋,位于重庆市解放碑的重庆光学仪器厂新来了个男生,又高又瘦,还一脸书生气,多年以后,同厂的老工友对谭仲甫说:“你当年可是太扎眼了。”

在谭仲甫看来,工厂还是相当重视人才的,一进厂,厂里就开出了42块5的月薪,这比普通工人进厂月薪11块钱要多出一大截。

工厂一共七十来人,没有食堂。每到饭点,工友们就端着饭盆蹲到解放碑跟前吃。重庆人素来喜欢涮火锅,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往火锅里涮的除了卷心菜还是卷心菜。

1964年下半年,谭仲甫被派去上海出差,到了上海,入住旅馆的第一步不是查身份,而是把“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拿出来,跟着来检查的治安联防队员频频晃动,喊完了口号才开始登记身份。

3年后,重庆光学仪器厂停止了生产,谭仲甫的工资不增反降。一年后他的女儿出生,而妻子却连一块三一斤的鸡蛋也不能常吃。营养不良,奶水就不够,孩子时常饿得嗷嗷哭,谭仲甫只有每天凌晨三四点爬起来排长队购买附近农民挑来的牛奶。在他看来,那个年代最大的幸福,就是希望每天起得早一点,排队排得靠前一点,能顺利买到牛奶给娃儿充饥,就知足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