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造城:技术难度增加 成本不断攀升(2)
首页> 案例> 正文

海上造城:技术难度增加 成本不断攀升(2)

技术难度增加

从高滩逐步到中滩、低滩,海堤的修建难度逐渐加大。

在我国华东沿海地区的围海工程中,海堤的防浪护坡、软基处理和堵口闭气是主要的3个技术问题。

首先,由于围海工程的海堤多建在淤泥质海涂上,海堤的施工条件困难,在沿海地区每天遭遇潮涨潮落,不像江河堤防可以利用枯水期来施工,而且海堤施工一般不用围堰,直接在水中施工或者趁低潮施工,施工期间受潮汐和风浪影响,施工有效时间短。“围填海的季节性非常强,就上海而言,为降低施工风险,每年6、7、8、9月汛期期间不宜围堤,冬季寒潮也要防护。”俞相成说。

与此同时,堤身土料常用的是海淤泥,含水量大,在水中填筑质量更难以控制,密实度差。在海涂软土地基上筑堤,施工期容易丧失稳定,发生沉滑事故。

俞相成说,修建海堤首先需要在定位处抛投石块,上海围填海项目所需石块,多来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地,但因为开山影响环境,所以会使用混凝土人工块体代替部分石块。在抛投一定量的石块后,一般会在水下充填或抛投充泥管袋(在土工布制成的大型袋子内充填泥浆,依靠充填压力使泥浆中水排出留住泥沙地袋状物体)形成围堤。堵口过程中,充泥管袋的升高速度要大于潮位上涨速度,且要在一个小潮期间完成堵口。

此外,海堤还需要考虑所在地的历史最高潮位以及特定的风级,以确定海堤的不同等级标准。同时,由于海堤基本上是建立在淤泥上,海堤竣工后会发生固结沉降,为保证设计堤顶高程,在设计时还需要预留足够的沉降高度。

而在吹填过程中,俞相成说,一般是就近取沙。在附近的海床上挖出一个个大约数米深的坑(较深者达10米左右),但不能形成连续的槽。由于长江来水来沙量大,以往实测数据表明长江口区大多一年时间就会完全回淤,并不会对水体产生影响。

不过,围填海的用途不同,对土地的承载力要求也不同。比如一般情况下满足开发设备能够进场,土地承载力达到5~6吨/平方米就可以了,但上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圈围工程,就要求土地的承载力达到7吨/平方米,这就要求吹填时所用的砂土质量更高。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从30~40公里外的区域挖取好砂,这也自然使得成本增加。

目前实施的围填海项目,都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一般均由当地的设计、施工单位参与。原因就在于,各地水文条件、地质条件不一,参与者必须相当了解当地情况。

比如,2002年~2006年进行的温州半岛工程,是温州瓯江口外灵昆岛和霓屿岛之间的连岛与圈围工程,一期连岛交通大堤14.5公里,围涂造地3.3万亩,一期工程围堤投资22亿元。但是,半岛工程堤基淤泥含水量达到60%~70%,层厚50多米,这样的堤基非常不稳,“就像豆腐一样”。俞相成说。

为了解决软基的问题,不得不插设塑料排水板,每块排水板插到淤泥里20多米深,平面间隔1.5米左右,然后再把建造海堤所需要的沙石料压在上面“目的就是要把豆腐压成豆腐干”。往“豆腐”上加压也要分步骤,如果一下子压得太多,就会滑脱。所以用了近3年时间,通过逐步缓慢抛填堤身材料才完成半岛工程的围堤。相比较来说,上海较少需要使用排水板。

俞相成说,经过吹填成陆,一旦开发用设备可以进场,围填海项目就算告成,可以转交建设用地单位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建设。

1999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实施上海滩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加快滩涂的促淤、圈围、开发,上海市滩涂造地有限公司成立,其任务是对重大滩涂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和项目管理,对已围垦成陆的土地组织开发经营。目前该公司是上海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而要使用围填海的土地,还必须一次性缴纳海域使用金。按照要求,建设填海造地用海的海域使用金分一至六等征收,从180万元/公顷(15亩)到30万元/公顷不等。

大环境成本

但事实上,对比围填海后用于港口、工业产业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说,围填海成本并不算高。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各地围填海工程也日益增多。

以上海为例,有序围填海对缓解上海土地资源约束瓶颈意义重大。上海几千年以来约60%的土地是通过围填海形成,建国以来到2010年大约圈围了170万亩,如上海化学工业区、临港新城、浦东机场、罗泾港区、长兴造船基地等都是通过围填海形成。

随着围填海的迅速发展,围填海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以围填海为主的海岸带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更广泛的环境成本也日益引起关注,比如滨海湿地面积锐减,海洋和滨海湿地碳汇功能下降,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被破坏,渔业资源延续困难,水体净化功能降低,容易引发海岸带的淤积或侵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名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称,根据2007年相关研究成果,我国围填海所造成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达到每年1888亿元,相当于目前国家海洋生产总值的6%。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长江口上游流域输沙量呈明显的减小趋势,1950~1984年大通站的年平均输沙量为4.72亿吨,1985~2007仅为3.04亿吨,尤其2006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仅为0.85亿吨,创造了195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河流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区及沿岸浅滩区内沉积是形成我国大片滩涂资源的主要物质基础。“5000年前长江口位于现在扬州-镇江一带,正是因为长江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其中90%都沉积成陆,长江口才推移到了上海。”俞相成说。

据了解,长江来沙量的减小与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采砂、植被固沙和高坝拦沙有直接关系,长江流域来沙减少的趋势短期内将难有改变。

今年3月,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粗放用海方式,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遏制盲目围填海。6月,国家海洋局向沿海省及计划单列市海洋部门下达了2012年地方围填海计划指标,并要求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和农业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分别核减,不得混用。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