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代会减官”理顺权力关系 立意深远

“人代会减官”理顺权力关系 立意深远

核心提示:十八大报告重要“亮点”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同时,又强调未来人代会改革要“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如何切实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基本的“制度平台”或权力平台,通过这个权力平台,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诉求,并对“权力的执行机关”政府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

因此,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明确宣示“人大代表减官”这一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表明未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重要价值: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切实实现人大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

人民当家作主说到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问题。具体到现实的政治安排中,就是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通过改革增加“一线代表”的比例,减少官员的比例,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机关”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力平台,成为对权力进行日常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平台,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只有通过逐步增加“一线代表”的比例,让那些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对老百姓基本生活状态有深刻感受、对老百姓的愿望与诉求有基本共鸣、老百姓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在各级“人代会”中占多数,让他们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权力监督的作用,充分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政府才能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干部选任过程、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中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政府才能在“权力执行”过程中做到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并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幸福,让社会安定和谐。

“减少官员比例”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一项“理顺权力关系”的重要举措。人民代表大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是“执行机关”,如果在“权力机关”中官员的比例过大,就很容易形成一个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况,结果是既造成权力的“执行机关”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执行不力”、不负责任甚至贪污腐败等现象,又造成“权力机关”本身对“执行权力”监督乏力,功能弱化等现象。

因此,“人代会减官”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形成,使“公共权力”的运行“人大的归人大、政府的归政府”。通过改革既强化了人大监督职能,又强化了政府的执行职能,分工明确,使公共权力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从而实现官员清廉、政府清正、政治清明。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各级人大建立“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代表联系群众的常设机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把过去对执行权力的“会议监督”变成“日常监督”的根本制度措施。“代表联络机构”的设立,建立了一个规范性、正常性的沟通渠道。通过“代表联络机构”的建立,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能够及时通过代表机构上传下达,相互协商,增强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能够真正知道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知道“民心所向”,从而及时调整或修正公共政策,使政策导向符合民心民意,形成强有力的“改革发展共识”。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