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鉴:保持对能源消耗的克制态度(3)
首页> 案例> 正文

印度之鉴:保持对能源消耗的克制态度(3)

耐着性子看印度

然而,中国的“华为”并不多。不少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至今还停留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印度的宝莱坞和孟买;另一个是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脏乱差。印度对中国企业不够“友善”的态度,加之中国大多企业对印度的了解极其有限,这使得中国公司不太愿意去印度进行投资。

在楼春豪看来,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关联情绪”很严重。印度不少企业想在中国寻找生产商合作伙伴,但中国企业因为对印度缺乏了解,停留于脏乱差的表面印象,不愿意去投资。“公开消息,印度这么大一个国家,只有150 家中资企业进入,投累计投资5 亿美元,这个规模很小。” “应该用前进的视角看印度,政府的政治改革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毫无疑问,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现在不去跑马圈地,格局定了,以后就很难再进入。”

“印度即使经济形势差的时候,也有6%-7% 的经济增长率,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高的了,尤其是其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以及快速增长的基础,潜力一旦释放,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高盛公司2003 年一项报告曾预测,到2050 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事实上,日韩企业在印度的跑马圈地已经开始,而且势头越来越猛。目前,日本政府层面确立,印度是日本最大的官方对外援助国。日本2006 年就开始推进“德里- 孟买产业大动脉”,巨资帮助印度建设从新德里到孟买之间全长1483 公里的工业走廊,使印度成为日本企业的出口基地。

美国对印度的“照顾”也是有目共睹。自小布什时代,美印关系就渐行渐近,军事合作、太空科技合作、经贸、促进民主等等方面印度的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美国支持印度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鼓励印度在亚太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又向印度大量出售先进武器。印度发射无人飞船、火星探索任务等也少不了美国的支持。

“印度是有核国家,按照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其他国家是不能向印度出口铀的,但美国政府对此给予了印度特许协定。”楼春豪说,美国对印度市场的重视非同一般。在2011 年,美国军火商在印度总值110 多亿美元的战机订单中意外落选,直接引发了美国驻印度大使辞职。

除了出于各种原因美国当局费力“武装”印度之外,印度和美国在民间也往来深厚。美国硅谷三分之一以上的老板都是印度裔。

欧洲国家对于印度市场也在“排阵布兵”。法国、德国与印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英国作为原来的老宗主国,根基牢固,印度应该是海外侨民居住最多的国家。印度与这些国家之间不存在政治互信缺失的问题,而且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交流非常方便。虽然印度和中国是邻邦,但相比较而言,彼此之间的理解、人员往来都很少。

“经济的合作是最共赢的,在军事等其他方面,可能是你吃一口我就少一口,但经济是越做越大的,是双赢的。中国投资者对印度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因为了解太少,而前几年投资印度也许不一定盈利,但更多时候应该从积极方面考虑,看到印度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印虽然在1962 年的战争中有一些矛盾,但不应该夸大,掉进西方话语权的“龙象之争”中,中了西方国家“分而治之”的思路。事实上,中国和印度的共同性更多。相对于西方国家强调更多的干涉、进攻等意识,作为东方文明,中印都强调和谐、不干涉、独立自主。

印度的“门槛”

邀请中国人去印度参加会议,会议主办方不得不半年以前就发来邀请函,原因是中国人办印度会议签证大概需要半年时间,而英国人只需要大概两周时间就可办妥。在印度,由于两国文化差异、政治怀疑等存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困难。

法制法规方面的拖沓,也常常让企业“拖不起”。同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印度并存,包括政党斗争、恐怖主义、民族矛盾等等。

土地征用则是企业面临的巨大考验。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即便是当地企业要扩大产能也常在土地征用环节“吃闭门羹”。曾经,印度最大的企业塔塔集团计划在西孟加拉邦建一个汽车生产基地,但终究在土地征用上未获成功,而且由于当时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在选举时直接被选下了台。

援建在印度行不通。“中国在很多地方都有援建项目,在非洲、在斯里兰卡、在孟加拉、在尼泊尔、在巴基斯坦等等地区,但援建印度,印度会不高兴。印度人上上下下都认为自己是大国强国,不需要援建。”楼春豪说,中国需要探讨和印度新的发展方式,而在中印的交往中,企业、个人层面交往的效果势必会更理想更好。

印度政府在保护本国利益上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决的。印度至今没有沃尔玛,没有家乐福,印度为了保护国内小商小贩的利益,长期不许外国大的零售商进入印度市场。印度利用当地的企业联盟做工作。

“印度内政部一直对中国是比较保守的观点,外交和工商部门却又比较灵活。”楼春豪建议中国企业需要在选点、选择领域上多加注意,避开边境地带、避开敏感领域。“可以往印度的南部走,这里的班加罗尔,号称印度的硅谷。这里的柯钦,民众受教育水平非常高,识字率达到80%,郑和下西洋曾去到过这里,投资条件非常好。”

华为的实践不失为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便是和当地企业合作,找当地的伙伴,有效规避怀疑。特别是基建项目,涉及到土地、劳动力、环境污染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可以由印度伙伴去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在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可以考虑转向印度。印度在IT 软件方面非常发达,硬件发展方面却很落后,中国恰好与此相反,两国可以互相弥补,互惠互利。”楼春豪说,重视制造业的理念,印度是要向中国政府学习的。“印度像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不发展制造业,不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力就业是无法解决的。大部分人不可能都去做IT 精英、白领,而需要靠服装业、玩具生产这些基础的制造业来保证。”

数据显示,印度经济近期遭遇寒流,今年第一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仅为5.3%,去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印度经济增速分别为8%、6.7% 和6.1%。节节下滑的季度GDP 同比增幅数据,使得印度2012 年至2017 年9% 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变得遥不可及。为此,辛格政府启动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救市策略,尤其是提出了发展基建的设想。或许这是中国制造的一次机会,但前提是需要投资者具备厚积薄发的战略远见,要耐得住“寂寞”。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