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文化强国,这是一个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标志着我国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逐步向世界强国迈进。十八大报告从发展道路、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文化性质等方面系统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问题,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路途,为我们描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好远景。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强国的意义
1、文化强国是历史的使命。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曾经何时,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何等的影响力,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化是何等灿烂。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家的衰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趋下降,直到谷低。在此过程中,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站起来了,他们在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倒下了,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真正找到救国图强的真理。先进文化可以救国,先进文化可以启蒙,先进文化可以发展,先进文化更可以带来整个民族的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复兴不仅可以重新振兴中华文化,鼓舞民族士气,建立民族自信,更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活力。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精神资源。
2、文化强国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它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渐渐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指导力、精神动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3、文化强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化在经济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从发达国家的状况来看,文化产业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明显不协调、不平衡的方面,产业结构急待升级,创造力迫切需要增强,经济后劲急需提高。为此,做好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文化经济力就是必然选择。另外,从信息社会生产与消费关系来看,消费引领生产的特点也决定着经济生产必须迫切带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与文化成分。因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渐渐向精神、文化层面倾斜。一件物品仅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显然不够,它更需要有精神内涵、审美情调与思想品味。也就是说,当前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要加强经济的文化力。
4、文化强国是人民的需要。
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只有多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