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储备:要乔布斯,但要更多的罗阳(2)

人才储备:要乔布斯,但要更多的罗阳(2)

生源抢夺战“顶了专业科普的岗”

作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系主任,李丹勋能切身地感受到这一需求的紧迫性。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招生情况来看,传统工科院系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常常低于录取计划人数。

李丹勋的同学曲兆松现在经营着一家水利科技公司。他说,从毕业到现在,还在水利领域工作的同学少到“一个手掌都能数得过来”。曲兆松说:“并非这个领域不好,而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够了解它。”高中毕业时,和绝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曲兆松糊里糊涂地报考了水利专业。那时,他以为水利就是修水库建大坝。尽管事实上也差不多,但到了大三,他发现了专业的另一面。

在一次就业辅导课上,老师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有人说搞水利的人就是走南闯北,毕业后两三年,你就能走完大半个中国。曲兆松笑着对记者说:“那不就和你们新闻工作者一样了?谁说我们的工作枯燥乏味?”这位曾在瑞士待过多年的“国家特聘专家”认为:每个专业乃至每份工作都有它的艰难、痛苦,但也都有其光鲜、乐趣的一面。

然而,对于当下不甚到位的科普活动来说,工科专业的另一面很难展现出来。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歌星和科学家的不在少数,对工程师的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更为重要的是,科普离孩子仍有一定的距离。曲兆松说,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更多是教师、医生和售货员,从电视上看到的是歌星和政客,却很少有接触工程师的机会,而工程和技术是一定要“show”出来的。

在瑞士和德国,曲兆松发现,当考察船“极地号”在柏林哈弗尔河畔“摆出”后,科普活动现场排起了长队。而等待参观的孩子身边至少有一个家长陪着。这表明,科普活动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反观国内,科技周上一个更常见的场景是,穿着校服排着队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 据《北京科技周2011年评估报告》显示,单位组织参加科技周的人数占到了参观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之多,而自行前来参加活动的仅占35%,还不到一半。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科研实验室向公众开放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也没有足够的制度保障。李丹勋举了一个例子,曾有小学要做一场课外活动,致电联系相关实验室。这本是一件好事儿,但这类“自发参观”式的非“官方”安排的活动很难列入正常的工作计划,“时间和精力倒不是主要问题,孩子们的安全是最让人担忧的”。

在李丹勋看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惯常的心态。国内虽说也有实验室开放日,但每到那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如坐针毡,“一旦在安全问题上出了点差错就‘吃不了兜着走’”。高校招生宣传被认为是普及专业“到底是什么”的最佳时机。然而,这样的机会也被“生源掐尖”运动“顶了岗”。

北京一所985高校机械工程学院招生组的老师告诉记者,在他被抽调去河南招生的6年里,没获得过一次机会介绍自己院系专业。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私底下和中学老师联系“状元”考生,以及挖那些同层次水平高校的“墙脚”。

招生宣传只是个幌子,他说,“不管是我们还是家长,感兴趣的并非考生报哪个专业,而是能不能考上,考哪个学校。”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