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0007:李德顺:城中好村官李德顺

石景山0007:李德顺:城中好村官李德顺


  2006年8月25日,“城中好村官”李德顺走了。离开了养育他、他又为之呕心沥血的石景山西部这片2.5平方公里的热土,离开了他朝夕牵挂的2000多名父老乡亲。



  8月28日天阴沉沉的,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上午9时,李德顺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五里坨的父老乡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为“村官”送行。他们的感情像决堤的洪水,一发难收,千余人的队列中传出低沉的抽泣声。人们痛哭,哀叹他们心目中的好人李德顺走得太快了,走得太早了,走得太可惜了。



  五里坨是石景山区最西边的一个村庄。李德顺,就像生长在石景山西部的一棵大树,深深根植于五里坨这块土地;恰似流淌在永定河畔的一条小溪,日夜浇灌着五里坨这片热土。



  1975年春天,李德顺复员回乡,很快成为一名村干部。从当上生产队党支部副书记那天起,他总是“身先士卒干在前”。五里坨的一些老人至今还忘不了当年景山酒厂的人打听拉酒糟的那个“加班司机”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五里坨大队养猪业也日益兴旺发达,全大队有八个养猪场,生猪存栏达到了1000头,为猪场拉酒糟饲料成了一大任务。司机人手紧张,李德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有驾驶本,就找到司机说:“我爱玩车,你们白天忙完了把车放在队部院里,我要练练车,免得手生了。”司机信以为真,但是,到了下班时分,李德顺发动起车,径直向酒厂开去。一到酒厂,师傅们看到五里坨村的司机加班拉酒糟来了,蛮热情地上前招呼喝水。这个点儿又是开饭时间,就请李德顺一起吃饭。李德顺说:“我们加班来拉酒糟就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饭就免了,等我们的村富裕起来我请你们。”酒厂的师傅第一次碰到“不吃请”的司机,也就安排人员积极配合装车。一来二去,跟酒厂的师傅们混熟了,酒厂的师傅们说话也就口无遮拦了。一次,一位师傅神秘兮兮地问李德顺:“你加班拉酒糟给你多少补贴?”李德顺说:“一分没有!”“这事你还保密,别的司机正常拉一趟都补助2角钱呢,你这是加班,应该比他们多才对。”改日,酒厂师傅又向五里坨其他拉酒糟的司机打听这个“加班司机”的情况。司机仔细听了酒厂师傅描述“加班司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哈哈大笑:“那是我们大队的党总支副书记啊!”酒厂师傅还是不理解:“他的家里是不是很富有,看不上这几个子儿的补贴?”司机说:“你不了解我们的书记,要说他家也不比我家强,人家这叫高境界。”酒厂的师傅这回终于打听明白了,也真的被感动了,于是甩出一句很经典的话:“有这样的好领导是你们五里坨人的福分啊!”司机说,他可是我们村事事干在前头的好村官。



  时代造就了李德顺,改革锻炼了李德顺。1988年,李德顺挑起五里坨农工商总公司党政一把手重担的时候,正是五里坨发展遇到新困难的阶段。公司账面上没有流动资金支持发展,全年公司的总收入为662万元,利润总额为71.5万元,这对于要解决全村800多户2000口人的温饱问题来说,确实缺口太大。五里坨怎么发展,一时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大家把目光齐聚在新村官李德顺身上。



  这时,五里坨一个规模较大的个体户引起了李德顺的注意。马福生1975年参军,在总参射击靶场执行任务时,部队营房驻扎在五里坨。长达两年的施工使他和村里的姑娘周淑敏产生了感情。1980年马福生复员,两人登记结婚。从此,马福生成了“明媒正娶”的五里坨姑爷,在这里扎下了根。他发挥个人资源优势,在五里坨开了一家个体塑料厂,制作塑料袋。虽然马福生把家安在了五里坨,可是当时办北京市户口却难上加难,“只安了家没有落户”,成了马福生两口子的一块心病。1986年,时任大队党总支副书记的李德顺代表组织出面,一次又一次地上下奔波,费尽了心血,终于把老马的北京户口落成了。



  从此以后,马福生与李德顺经常互相串门谈心。同是复转军人,同是共产党员,同有一颗很强的事业心,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一次,李德顺说:“你是党员,复转军人,户口问题解决后,到我们这个大集体里来吧,来做大家共同致富的带头人。”马福生见他一脸诚意,当时就答应了。从此,这个个体塑料厂正式挂起了“石景山红光塑料加工厂”的新牌子。马福生回忆当时交谈的情景说:“李德顺经理交谈中说给我两万元的启动资金,我愣了一下,因为这点资金太少太少了。他看出了我有点畏难情绪,就说,‘两万元是少了点,因为公司集体还很穷,但我们会从各方面支持你们发展的’。李德顺经理没有食言,帮助我们共申请到了70万元贷款。1992年全社会呼吁制止白色污染,我们的产品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李德顺经理帮助我们出谋划策,为我们的降解塑料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批量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批地扩建厂房方面给了特殊关照。我们的厂子加入集体前只有10余间厂房,连院子不足2000平方米,现在发展到新、老两个厂,45套流水线厂房20000平方米。产品占据北京大半个市场并远销上海、西安、郑州等地。安排就业人员由原来的20多人扩大到现在的70多人,2006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有了马福生这个样板,五里坨的十几个核算单位,各显身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畜牧站的屠宰厂由原来日屠宰生猪100头发展到现在的日屠宰300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司又增建了8560平方米的花卉大棚,年栽植高档花卉13万盆,产品远销河北、山西、山东、东北、新疆、云南等地区。五里坨农工商公司经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李德顺亲民有感情、为民有行动、富民有实效。他常说,“服务群众是党员干部的第一职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最要紧的事儿,百姓生活安定了,社会也就和谐了。”他认为,做干部的“要把职工群众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职工群众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五里坨的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一天比一天提高。面对这样的变化,李德顺在公司班子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忘记为这个集体发展洒过辛勤汗水的老人们。”几年来,五里坨的老人们不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退休费先后上调了6次,从1978年的每月人均15元提高到2006年每月人均650元,多的可以拿到800多元。逢年过节,李德顺都要安排买来米、面、油和水果,由公司领导一家一户专程登门看望老人,送去公司的一片心意。



  2002年石景山区农村人口集体农转居后,村民们为上“三险”一时议论纷纷,人心浮动。大伙担心从此没人管了。李德顺和党总支一班人按照区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思路,妥善开展工作,并对不能由财政拨款上“三险”的居民由公司筹措资金,为他们上了“三险”,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这一地区的稳定。解决了“三险”问题,李德顺又记挂起了居民的合作医疗。农转居后,村里不仅继续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而且把医药费个人报销比例上限提高到80%,报销医药费每人每年5000元,村民生病就医有一定保障,安全感大大提升。公司还为卫生所加大了投资,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改善了医疗条件,方便了群众就医。



  李德顺把群众的小事也当成大事办,群众也把他当成主心骨、贴心人。“有难事儿,找德顺儿”成了家喻户晓的顺口溜。他组织建立了公司干部联系困难户制度。李德顺联系的田德英夫妇收入不多,公公半身不遂,婆婆是聋哑人,李德顺物质上帮助,精神上鼓励,增加了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现在他们家已经住上了楼房,孩子大学毕业也有了一份稳定工作。有的村民有困难找到公司,李德顺第一个反应常常是先掏自己腰包,以解燃眉之急。一次隆恩寺赵连杰心脏病发作,住院费不够,家人来到公司求援。李德顺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掏出了身上的2000元,又安排公司解决了1000元。赵连杰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从此,赵连杰也成了李德顺不在花名册上的困难户联系对象。2004年,赵连杰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学费差4200元,一时没有了着落。李德顺发动党总支一班人,捐助了5000元交给赵连杰,叮嘱交过学费剩余的钱留给孩子当生活费。在李德顺的提议下,公司先后对中考前10名和考上大学的五里坨村孩子,给予一次性奖励。这两个奖励方案都是在李德顺自己的孩子没有了获奖条件的情况下推出的。



  村民的安居问题也是李德顺的一块心病,看到东部地区其他农工商公司相继盖起一片片楼房,李德顺也心里起急,“谁叫咱西部家底薄呢!”但是,感叹归感叹,他还是想方设法筹措到了一部分资金,并采取与开法商合作的形式建起了28000平方米的兴泰嘉园,使274户村民搬上了楼房。



  “城中好村官”李德顺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五里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他为百姓做过的好事、实事人们仍记忆犹新。如今,随便问五里坨的哪一个人,他们都会说,我们的经理做的好事太多,到五里坨村走一圈,谁都能说出一两件。我们村今天这样和谐,德顺是个带头人。
                                                                                作者:王铁峰 张秉文
                                                                                     责编:杨柳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