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空账问题

如何理解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空账问题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由郑秉文教授主编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其中关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的问题再次成为敏感话题。该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规模为2.2万亿元,而且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规模从有权威记载的2006年以来一直快速增加,2007年突破1万亿元,2012年突破2万亿元,这种上涨趋势还将持续。

个人账户是广大参保人每月自己缴纳的保费,日益严重的“空账”情况,让人们对公共养老金制度产生疑虑,更担心自己未来的养老金会缩水。作为研究养老保险经济学的学者,我觉得我有责任将一些较为专业的问题做一个说明和澄清。

首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什么会有个人账户空账?空账是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人口老龄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从1951年推出劳动保险时就确立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工作人员赡养退休人员,这样一代养一代,不断持续下去。但城镇养老保险负担越来越重,1990年5.4个工作人员赡养1个退休人员,到2010年变成3.3个工作人员赡养1个退休者。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世界银行提出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每个参保者在工作时为自己存钱,用于退休养老,避免因年轻人数量趋于下降导致今后养老资源的减少。不少国家据此进行养老金改革,中国在1997年正式实施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但这样的改革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年轻人缴的钱存入他们的个人账户了,那之前承诺给老人的退休金谁来付?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称作转型成本。

我国提高了养老保险缴费率,相当于工作的人一方面要为自己存钱,另一方面还要赡养老人。我国并没有全部变成个人账户制,而是保留很大一部分的统筹账户,继续实施现收现付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仍然需要动用个人账户的钱,才能支付老人的退休金。于是就形成个人账户空账。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空账额也不断增长。

其次,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是否意味着退休时我们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没有了?事实上,空账和养老金亏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也是一种模式,在一些国家被采用,例如瑞典和意大利,都采用名义个人账户制。个人账户中并没有资金,只是一个记账账户,账户余额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调整,到退休时按照该账户的累计余额发放养老金。

事实上,对于是否要做实个人账户的问题,在学术层面和政策层面都有争论。对储蓄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而言,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资金。但另一方面,做实个人账户需要其他融资渠道,例如通过政府发行国债或提高税收水平。就收益率而言,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名义账户的收益率并不低,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我国当前个人账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名义账户,并不妨碍今后养老金的领取。

其实,我国今后经济增长仍可维系。根据世界银行预测,直到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可以有5%。而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投资体系不够完善,个人账户做实后能获得什么样的收益率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不失为一个选择。

再次,在老龄化社会中,缴费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领取人口的增长速度,养老金体系产生资金缺口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非中国特有,但中国也有自己的潜力,相关措施包含三个层面。

短期措施是采用财政补贴。2002年到2011年,我国各级财政对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逐年提高,从2002年的45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272亿元,但这个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却从2.41%下降到2.19%(在2003年和2006年,这个数字一度分别高至2.44%和2.51%,2005年则低至2.06%),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最近几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很快,现在已有4.59亿人参加,其中有1.25亿人已领取养老金,这大概需要1000亿元左右财政补贴,加上这一块,也只占财政收入的3%左右。另外,提高国企红利补充养老基金的比例也是一个增收渠道。

长期措施是延长退休年龄。这一方案遭到众多网民反对,阻力主要来自对制度公平性的质疑。但这是迟早要实行的措施,而且冲击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其一,推迟退休年龄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例如美国将全额领取退休金的年龄从65岁延迟到67岁,是按每年2个月的速度逐步进行,从1937年出生的人开始,到1960年出生的人完成,1960年及之后出生的人才按67岁全额领取养老金。其二,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逐年上升,延迟退休年龄会符合越来越多人的意愿。其三,关于推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替代关系,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取决于整体的经济活力;事实上,若推迟退休年龄,老年人工资收入提高,会使消费增加,可能带来更多工作岗位。

根本措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人口赡养老年人口的能力。劳动力是一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重要生产要素,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劳动力数量下降就意味着生产能力下降。这样,即使到老年时攒了很多钱,年轻一代生产的产品也有限,这些钱终将贬值。因此,在老龄化的时代,只有通过提高单位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带来的生产能力下降,才是保证养老水平的根本出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有效劳动力供给,将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较高的部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