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工程是中国改革策略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摸着石头过河”策略的局限性正日益凸显,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改革攻坚时期国家治理需要,“顶层设计”思想的提出正好回应了这种理论缺位问题。“顶层设计”是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范畴,这种理念被应用到国家战略规划之中,反映了我们的国家治理策略正在悄然转变。作为人类改造现实社会关系的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策略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程是一种科学的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从传统意义上看,“工程”(engineering)主要指以改造自然为对象并构建新的人造物的实践活动即自然工程,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际上,在现代条件下的“工程”不仅仅指狭义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工程,而且涉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工程即社会工程。社会工程是一种与自然工程相对应的改造社会关系的工程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是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物质性活动,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基础都是实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社会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20]马克思还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也是统一的。他说,“可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1]
在国外,社会工程(socialengineering)是一种政治学术语(注:同现代网络社会中的“网络社交工程”或“黑客攻击术”相区别),即认为“社会工程属于政治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指政府或私人组织在较大规模上对公众态度及其社会行为实施影响的活动。在政治领域,与社会工程相对应的是政治工程”[22]。也有学者强调工程的工具理性,突出工程对社会变革的意义,如莱顿(EdwinT.Layton)就将工程定义为一种社会变革工具,即“我的最后工程的历史定义是,工程是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工具”[23]。
在国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最早提出了社会工程的思想,并率先开展社会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他认为社会工程是“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是当代经济工作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24]。另外,近年来徐长福[25]、李伯聪[26]、田鹏颖[27]、王宏波[28]等学者分别从软工程-硬工程、有形工程-无形工程、科学-技术-工程、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等不同的角度对应用自然工程的思维改造现实社会关系的社会工程实践进行研究论证,认为社会工程是工程概念从自然工程活动领域向社会工程活动领域的自觉延伸,是人类变革、改造社会的重要实践形式,也是社会主体借鉴工程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的规划社会蓝图、设计社会发展模式、制定政策和制度的社会建构活动。
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现实关系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为出发点,以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和社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社会主体推动实现社会理论转化为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目的,以实施工程规划、建构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促进社会运行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改造人的社会关系并调节人的行为方式为目标导向,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当前推进改革攻坚与国家治理策略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工程是对传统“摸着石头过河”策略的积极超越
社会工程主张把人类改造自然物的工程实践理念引入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理论,将人们工程活动的目标性、设计性、系统性以及可操控性等原则应用于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一种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是对传统“摸着石头过河”策略的积极超越。
首先,社会工程强调科学规划与设计性,是对“摸着石头过河”试探性策略的有效超越。“摸着石头过河”的最大特点是试探性,其表现形式是“摸”,在实践中则产生对“石头”的严重依赖性。同一般的工程实践活动一样,社会工程以对社会改造目标的科学规划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并以此为蓝图指导具体的社会工程实践活动,表现出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性。这样,在社会工程实践活动中,人们将根据科学的社会工程实施方案,依托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社会工程目标任务,从而有效避免因目标和路径不明而导致的盲目性。
其次,社会工程突出工程活动的系统性,是对“摸着石头过河”零碎性策略的有效超越。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策略,“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以“摸到的石头”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简单的问题先改先试,总结经验后再局部推进,在现实中表现为随意性和零碎性。而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开展系统性综合改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突出工程的系统性,不仅主张要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的工程设计,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群众诉求、社会公正等因素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并将社会工程实施、监督评估与信息反馈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社会工程的系统管理,以有效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零碎性。
另外,社会工程的实施以科学的制度体系为保障,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模糊性策略的有效超越。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存在中央与地方有关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合理性,从而在“责、权、利”上表现出很大的模糊性,严重制约地方投入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石头”以及“摸石头的人”的严重依赖性,导致主客观因素难以界定,在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容易推诿扯皮。而社会工程作为一种科学的工程实践理论,以一套系统覆盖工程实践全过程的科学制度和管理手段为支撑体系,能够有效避免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可见,在改革攻坚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工程作为一种改造社会关系的科学的工程实践活动,是对传统“摸着石头过河”策略的有效超越,也是当前推进改革攻坚策略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