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仍是关键

工业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仍是关键

在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分别只扮演了旁观者、落伍者和追随者的角色;直到新世纪的开端,以新能源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才站在了前沿阵地。

在此背景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确立了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战略部署。”

“对于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2050年要实现现代化,实体经济仍要有长足发展,工业化、现代化任重道远。要努力完成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起到基础和支撑的作用。”李毅中说。

在8年的时间里实现这一目标,李毅中表示,“任务并不轻松,需要付出巨大、艰辛的努力。”

目前中国工业增加值18.8万亿元,名列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和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等四个问题如不能明显改善,就不可能基本实现工业化”,李毅中表示,“这四个问题正是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

科学确定基本实现工业化量化标准

《瞭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中,子目标之一便是“工业化基本实现”,怎样理解“基本”的含义,具体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李毅中:先行国家工业化大体上是在上世纪中叶完成的。我国要在21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既要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更要体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体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若干标准。

先行国家大体上是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完成工业化的。如,美国1955年是13580美元,韩国1995年是9982美元。从中国国情看,“工业化基本实现”应当有四个方面的体现。

一是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标。工业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要有先进的行业经济技术指标,其中节能减排、品种质量尤为重要。关键是工业科技水准、信息化水平要有大幅提升,要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一些重点行业要走在世界前列。

二是产业结构要有合适的比例。现在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为40%,加上建筑业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5%,一产是12%,三产是43%。8年以后,工业总量要增加,但比例可能会减少,三产比例占多少,需要有科学的测算。另一个需要量化的重要指标是,到基本实现工业化时,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占比多少,要能体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是应与民生指标相关联。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内涵工业是重点,外延则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工业化是全面小康的支撑和基础。

四是要在结构性矛盾上取得突破。目前工业生产中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体现为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芯片、航空航海发动机、高铁机车轮匝轴承、高端数控机床、特殊型号钢材等,还不得不依赖进口。

应该看到,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发达国家的4倍。去年我国总能耗为34.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的20.3%。我国使用了全球45%的钢,46%的煤,50%的水泥和14%的油气,创造了全球10.4%的GDP。原油进口依存度达56%,铁矿石进口按含铁量计算超过50%,铝矿铝材进口、铜矿铜材进口分别达到50%和70%。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虽在降低,但总量名列首位。CO2排放量强度在减少,但总量第一。如果再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能源环境不可支撑。

“十二五”三大着力点

《瞭望》:针对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应当从哪些方向去努力?

李毅中:在“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要着力做好三件大事。

一是要把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转型升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支撑中国经济的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各种原因,一时很难形成国内经济的支柱。比如能源构成,煤炭占近70%,石油、天然气占22%,新能源只占不到9%。到2015年,新能源规划仅占11.3%,到2020年为15%。到基本实现工业化时,化石能源仍然占85%。一方面说明新能源发展太慢,另一方面说明化石能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仍然是重要任务。因此,要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转型升级上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重组兼并、产业转移、集聚发展等难点、重点。技术改造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举措,也是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技术改造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改善、安全生产以及信息化提升等为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力要素水平,具有技术新、效益好、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等显著优点,是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

国家2009年和2010年以贴息方式各投入技改资金200亿元,拉动投资10700亿元,剔除各种因素拉动倍数28倍。今年中央财政先后安排228亿元资金已全部下达。建议今后能逐年增加,不仅有力推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不是追求数量,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包括电子信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国防科工等方面的17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七方面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应加快组织研发,力争“十二五”取得决定性成效。

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要抓紧编制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要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要改革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制度,要抓好典型示范工程。尤其是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人才、市场基础,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要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延伸。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业务,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专业维修、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形态,支持发展增值服务、专业服务,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管理咨询、信息服务、软件服务等。

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仍是关键

《瞭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怎样看待工业化和其他三化之间的关系?

李毅中:要认识到工业化对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动力作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离不开工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工业的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工业,长期以来农业支援工业,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时候。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国防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现代工业。服务业也同样有赖于工业发展。一方面,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用品,进而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催生出大量生产性服务需求,推动了服务业结构升级。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格局不会改变。

《瞭望》:你曾经提出,市场换技术也成为了过去时,未来要靠创新驱动。除了创新驱动外,基本实现工业化还需要抓住哪些关键?

李毅中:第一个关键是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新技术花钱买不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靠自主创新、靠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要在“用”上狠下功夫。

一是“用户”要参与产学研结合全过程,这样研发才有针对性、效率才更高,才能少走弯路;二是要“使用”,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进入了市场。要使科技成果转化,用在工业上,用在实体经济上,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

基本实现工业化还要靠进一步改革开放。首先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尤其要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其次是加快财税、价格、金融体制改革,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体制机制和产业政策上予以支持,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当今我国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本土回归”的挑战,新兴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竞争,要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国外技术、人才,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开拓海外市场,为我国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要适应国际通用的商业规则规范,提升国内行业、企业管理水平。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治理改革,提高我国的话语权。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国整体的概念。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状况和产业基础,选准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发展,防止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带动东中西部结构调整,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