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党员课堂】曹永栋: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程看新时代重拳反腐

曹永栋讲课-新

曹永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为真正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市场化趋向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以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所有制结构为特征。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表现为,平均主义倾向的按劳分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经济模式有利于巩固政权,也有利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实现这两个目标后,这一制度在经济效率方面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然而维护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却又在惯性作用下持续产生影响。“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为实行改革开放奠定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实行改革开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这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他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否定了不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市场化趋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主要在于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明晰了国家、集体、农户三者的权责利关系。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激发出巨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微观主体。

城市方面的改革,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营经济快速壮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也在有序进行。1980年,我国成立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对外政策逐渐从注重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经济特区的成立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步伐,有利于在局部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辐射效应。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位,开始市场化趋向的改革。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彭亚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