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文化产业方面
下面简单的说说关于文化产业方面,从去年的决定到今年的十八大报告,我们提出在对于文化产业有诸多的讨论,这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取得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途径,但是文化产业真正的作用并不致止于此,更重要的是通过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以一种感性的让人接受的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这应该从国家层面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文化产业在国际上被称为“经济黑马”,因为它不仅可以赚取利润、创造财富,还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的作用,而且低成本、高收益、无污染,所以被称作为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1996年美国的文化产品首次超过了农业、军工这些传统的产业,成为最大的出口项目,在亚洲范围内日本在1995年,韩国在1998年纷纷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从此之后日韩两国文化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迅速的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成的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把它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推进。
刚才说到中国目前很重要的现状是文化资源多,不缺乏,但是文化资源的商业转化率很低,跟很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2005年在中国内地热播的一部韩剧《大长今》,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女子怎么样凭借个人的努力、精湛的医术、无限的爱心、无私的关怀成长为韩国第一女医的故事,《大长今》夺了下亚洲收视率最高,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其实《大长今》里面宫廷料理的配方包括烹调的方法是来自韩国第38号重要文化遗产,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号遗产的继承者叫黄奎贤(音)的女士,这个人花了60年的时候,潜心研究宫廷御膳,发掘和整理古籍当中的料理,出了书,上了电视,潜心的去推行。所以有人说我们看《大长今》的时候,会有一种参观儒家文化精髓博物馆的感觉,也有人说这部电视剧是韩国崛起于东亚的一部政治宣言书,是韩国傲然走向世界的文化身份证,他的目的就是跟中国争夺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成为亚洲代表文化。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但是韩国最近的举动不能说他没有这样的企图,从他把教科书当中宣称韩国哺育了黄河文明,到端午节申遗,从把中医改成韩医申遗,到号称韩国是金属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最近韩国人把目标指向了汉字,说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这次莫言获得的诺贝尔奖以后,韩国媒体说莫言其实是生活在韩国的平壤管氏一族的后裔,是离今250年以前迁到了高密,认为是大韩民族的优秀血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保证。我们理解历史的人很容易对这些东西进行驳斥,但是坏就坏子美国也播了《大长今》,在澳洲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韩剧,因为看了韩剧,很多以前属于中国的东西,先入为主的变成了韩国的,当然韩剧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引起热潮的迷局就是在人性上深刻的挖掘。
近来,我们的很多文化产品的生产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最近推出了主旋律的电视作品,像长征、闯关东、北大荒、潜伏,特别是潜伏很多人反复看,相对于以前的主旋律电视局扁平化的诠释人物,应该说这些东西是有很大的进步,跟日剧、韩剧相比我个人认为在思想性和深刻性方面应该说是远远的超过了前者,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下功夫,怎样把我们引以为豪的价值性的东西向世界传播,真正的在人身上引起一种光合作用,能够让人觉得发生了化学反应,让中华文化真正的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
目前我们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其实解决的问题就是三个:
第一个重在创意,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要警惕所谓的钮扣现象,就是缺乏自由品牌,只能为他人做嫁衣,目前世界上80%的动画片在中国制造完成,都是为他们作后期的服务,产值很小。
第二个是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象力的品牌。这个方面云南的经验值得我们的借鉴,云南是一个文化大省,他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打造的有声有色,“印象丽江”像一张张名片,展示了云南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云南印象的成功不仅仅限于他是舞台艺术,他背后把民间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成功的模式。
第三个是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意型人才,这是我们国家在人才方面战略性短缺,我们现在不缺技术性的人,缺的就是既懂技术同时懂得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现在各个大学都开始了文化产业系,这个问题应该能得到逐渐的解决。
我们今天主要是从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来考虑文化发展的战略,有这样一种理论上的预设,在中国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同时,也必然会改变世界文明格局。我们有着世界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积淀,这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比拟的,因此,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大国、强国。
(本文经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